邰山虎 陳玉文
新興媒體微信的崛起,使民俗文化突破了習有的人際傳播,有了更為廣闊的傳播平臺。一些熱衷于民族文化的人們自發組織,創建了諸多公共微信平臺或微信群,把民族歷史文化和現行文化分門別類進行收集、整理、加工、制作,通過各種形式給以傳播,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對族際間思想情感、文化知識的溝通、民族和國家的認同,乃至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微信已經成為少數民族民俗傳播的重要渠道。
一、內蒙古地區蒙古族微信平臺概要
內蒙古地區的微信公眾平臺和全國一樣,近幾年蜂擁而起,到目前已有500多家,內容涉及政務、媒體、生活、教育、金融、企業、旅游等各個領域。每個微信平臺除主要發布與自身相關的政務或行業信息外,為滿足地域人們的特殊關注、提供相關服務,在欄目的設置和欄目內容的拓展上都會或多或少地發布一些當地主體民族——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動態信息或知識推介,如各行政事業(包括媒體)單位的官方微信平臺。而以民族、文化或旅游定位的微信平臺,民俗資訊發布的頻率相對要多一些,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像蒙古圈、蒙古麗人、蒙古文化、mongolia、風彩內蒙古等。
由于微信管理制度的限定,內蒙古地區的微信公眾平臺或由黨政事業單位設置,或由合法企業推出(以上為服務號),或由民間人士自發組織創建(以上為訂閱號),其組織成員參差不齊,受限程度和制作水平不盡相同,傳播重點各異,傳播范圍大小不一,運作的方式也五花八門。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為用戶提供信息資訊服務,幫助人們提高思想文化認識水平。
二、內蒙古地區蒙古族微信平臺民俗傳播特點分析
1.以蒙古族為中心、多民族共享的群體傳播。內蒙古地區蒙古族公共微信平臺或微信群的民俗文化傳播與全國各地區各民族大體一致,其內容主要以本民族為主,兼有其他民族的少量成分;傳播范圍也主要流傳于蒙古族或與蒙古族關系密切的少數民族民眾當中,其他民族如當地漢族和外地少數民族亦有傳播,但各自的動意和目的均有不同。蒙古族對自身民俗文化的傳播,往往涉及到風俗習慣的方方面面,近乎竭盡能事、和盤托出,其目的和用意只有兩個:對本民族來說,拓寬智庫,加深印象,傳承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為力;對外民族來說,傳揚自我,加強外民族對本民族的了解和認知,以期平等和諧相處、共建精神家園。當地相鄰少數民族傳播蒙古族民俗,有推崇蒙古族或整個少數民族的情感成分,也有借民俗習慣和深層蘊含的接近,想對本民族的習俗內容和內涵進行輔助詮釋的目的。而對于當地共居漢族來說,由于過多地接觸和生活的緊密相聯,傳播的目的顯而易見,就是把自己曾想知曉而現在獲悉的、與自身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推送到周邊朋友圈,供大家分享。還有就是外地少數民族,他們是想了解蒙古族的欲望,也有同為少數民族這一弱勢群體想讓社會各階層了解少數民族、重視少數民族的愿望。于是,蒙古族的民俗傳播又有了各地各民族的傳播人群。
2.多以地區或部落為原點,呈階梯式放射狀擴散。金字塔階梯式放射狀擴散,是所有微信傳播共有的特點,蒙古族民俗微信傳播也不例外,只是這一特點更加明顯。蒙古族微信由于信源發布平臺較少,而且又常常是用蒙漢兩種語言制做傳送,所以收轉人群少,脈絡比較清晰。一般說來,原創都是以本地區、本部落為素材的,這與他們的熟知有關,也與他們的情感、愿望有關。他地區(或部落)的多為轉發,民族整體的以上兩種情況兼有。由于各地各部落的民俗大同小異,所以對本民族成員來說,傳發哪個地區哪個部落的民俗都是自己民族的文化。這些微信平臺或傳播個體,往往是先將精心制作或經過搜集、加工、改造過的民俗信息發到自己的微信群或朋友圈,再由各個傳播節點爭相轉發,一傳十、十傳百地擴散開來,整個傳播線呈階梯式放射狀結構。
3.以文字和圖片比例為主,兼有部分視頻。由于微信平臺或個體的整體力量較弱,所以目前的蒙古族民俗微信傳播還是多以文字配圖片或圖片配文字為主,兼有部分音頻、視頻。其中,文字配圖片的微信是以文字為主要內容,敘述比較詳細,并以相關圖片或分插或集中給以輔助展現;圖片配文字則主要是圖片展示,兼配簡單的文字說明,這類微信更注重圖片的審美效果;音頻視頻微信有專業平臺的制作,但更多的還是微信個人的現場直錄、即時傳送。
4.以知識性為主,并伴有深層解讀。民俗微信傳播的主要目的是傳遞和推介地區民族文化,所以它更具知識性。這里有唯美的圖片,再加簡略的說明,以專題(如飲食——奶制品、肉食)或集納式組圖給人以直觀性的感受,強化人們的認識,它對于粗略了解蒙古族民俗的人們來說,可以喚醒其記憶感受;圖片加文字介紹,對于未接觸蒙古族民俗又想知道大概情況的人們,可以得到簡單的了解;還有一些微信,文字闡述較多,對蒙古族民俗的某些方面,比如飲食、居住、服飾、交通等進行方志式詳述,可以為比較了解蒙古族民俗的人們進行深層地解讀,甚至可以為民俗專業研究人員提供參考和保存資料。
5.崇尚唯美,形式多樣,兩種文字分別傳送。傳播民俗的人們,總想把地方或民族最美的東西展示給受眾。蒙古族微信制作者或傳播者由于在民眾中屬于較少群體,所以這一意識表現得更為強烈。他們總是把自認為民族最美的民俗樣式向受眾進行推送,即使是一般的東西,也要附之以優美的充滿激情的表述,而且形式盡量做到絢麗多彩、美輪美奐。與此同時,為滿足蒙古語受眾的需求,還將民俗用本民族母語——蒙古語言和文字進行傳送;或在漢語微信中加入部分形式優美的蒙古語文,以展示其經典的文化符號;或用漢語描述,用蒙古語音視頻表現,比如音樂、舞蹈等。
三、蒙古族民俗微信傳播的意義和作用
1.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溝通和了解。微信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就是傳遞信息、交流思想、聯絡感情,從而達到成果共享、認識相近、思想統一、情感容洽。由于現實生活中事實上的地位不平等和人文環境的不平衡,少數民族人們總是想方設法呼吁和維護自己的地位和形象。而網絡技術、現代傳媒,尤其是自媒體的迅速崛起,為這一意愿提供了自由發聲、相互交流的平臺,而且還不受時空限制,于是,網站、微信就成為了他們傳播思想文化的重要渠道。蒙古族盡管人數較多(除內蒙古以及邊緣省區相對集中,還有的散居在全國各地),是一個開放且包容性很強的民族,人們了解得也較多,但她仍屬于弱勢群體,讓人們全面了解、平等相待仍是他們共同的心愿。微信的出現,為蒙古族文化人宣揚自己(民族)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人們通過它把自己的民俗文化源源不斷地傳送到包括各民族在內的微信群體,從而加深了相互間的了解,為族際間的跨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提升了蒙古族在他民族中的形象和地位。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優良的一面,也有其低劣落后的東西。人類總是在歷史的演變中不斷地改變自身,去劣存優,對于歷史沉淀中的民俗文化也是如此。蒙古人通過微信內容的擇選、擴散和滲透,不僅優化了自身民族的民俗文化——游牧文化,也向外界傳送了本民族大量優秀的內容,從而不斷改變和加深人們對于蒙古族的感知和認識,同時也大大強化了蒙古族在人們認識世界中的形象和地位,這從人們對蒙古族生產生活某些成分的借鑒學習、對蒙古人的尊重和相互傳遞蒙古族資訊微信中可以得到明顯的印證。盡管由于歷史、經濟、社會、文化以及藉此形成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民族性格的不同,但通過微信等交流工具的溝通,人們不僅可以達到對蒙古族的了解、理解和認可,還可以自然形成對蒙古族的尊重、重視或平等相待。這種心理上的平等,要比名義上的平等更為彌珍。
3.強化了蒙古族對自我的情感與記憶。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習以養成的生活生存方式和主要的表現特征,也是維系一個民族社會認同、生活認同、心理認同的重要紐帶。蒙古族民俗是蒙古族族民在漫長的歷史中,根據自身的生產生活特點,摸索、創制、實踐、總結出來的智慧結晶,它支撐和保障了蒙古族的生存與發展,因而在族民心里具有崇高的地位。蒙古族族民利用微信對民俗進行廣泛傳播,一方面宣泄了民族的自豪感,同時也強化了蒙古族對自我的了解、認識和記憶,促進了民族感情的凝聚和民族文化的認同,為蒙古族民俗文化的沿襲、維護和弘揚,乃至獨成體系、豐富國家和世界文化寶庫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4.促進了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傳承。蒙古族民俗微信不僅有現實的圖片或音視頻展示、詳盡的程序細節描述,還往往配有歷史的脈絡、深層的蘊意解讀,這對于諳習民族習俗的人(比如蒙古族聚居區的牧民)來說,可以擴展視野、了解他地區的不同民俗情況;對自身民族民俗一知半解(比如生活在農區、城市)的蒙古人,可以得到全面地了解,甚至依樣去做、去傳襲或傳揚;甚至非蒙古族成員也可以吸取精華,根據喜好、適宜引入自身生活。這種傳播突破了必須身處實地進行人際傳襲的局限,縮短了時空的跨越,為蒙古族民俗的傳播提供了便捷,為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維存提供了科學有效的技術條件。
四、蒙古族民俗微信傳播存在的問題及建設性意見
1.碎片化。碎片化是新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的通病,而蒙古族微信平臺由于整體力量的薄弱,所以更顯零散。要使這一內容得到全面的強勢傳播,就得專開欄目,有計劃地組織發布,從而形成民俗系列,系統地完整地不斷地予以推出。
2.多流于表層。由于制作力量薄弱,內容拾零且層次不齊,又多為轉載,所以蒙古族民俗微信中的很多內容還只是陳列或展示,深層解讀的還不多。要想在受眾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記憶,還需要借助社會力量特別是專家、專業人員的力量,邀請有識人士撰寫微文,將表層內容與深刻蘊含乃至形成歷史原因結合起來,將圖片、音像與文字結合起來,讓微信更顯厚重、更加耐讀、認識也更深。
3.制作工藝簡單。就目前微信平臺傳送的蒙古族民俗微信來看,唯美的圖片加上文字概述已經形成一定的氣候,社會人們對蒙古族民俗的關注又為傳播提供了廣泛的受眾基礎。但僅靠原材料的魅力進行簡單堆砌和加工還遠遠不能滿足受眾的欣賞和閱讀需要,微信的加工、制作、包裝還應該更加深層化、藝術化、可視化,用互聯網的思維去加載、鏈接,在不失原貌的基礎上,實現分層化、多樣化推送。
4.傳播受限。蒙古族民俗,作為游牧、畜牧或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有著較為廣泛的受眾基礎。本民族傳看,鄰居民族傳看,遠居他地的其他民族也傳看,甚至國外對蒙古族或游牧文化感興趣的也在傳看,其轉發率和瀏覽率僅次于該民族的藝術文化。而真正上心傳看的還是蒙古族受眾,能夠對蒙古族民俗作出準確深度解說的是生活或曾經生活在牧區的蒙古族民眾。但由于熟悉并且能夠用文圖表述的蒙古族文化人多操持母語蒙古語創作,所以民俗文化的傳播受到一定的影響,而且用蒙古語微信的傳播范圍畢竟有限。要想讓更多的人關注和知曉,就得需要雙語人才付出更多的勞動,將蒙古語言文字譯成漢語或其他語言,這樣才能達到更廣泛、更有效的傳播。
5.經營尚需改進。從蒙古族微信概述中我們知道,蒙古族微信平臺多建立在黨政機關、大眾媒體或文化企業之中。因管理制度、人員力量、專業化程度、技術條件以及資金運作所限,群眾自發性的眾籌微信群或平臺相對較少,所以單向式的線性傳播占主導,交互性較弱,社會普遍參與程度不高,再加上平臺組織制作能力、作品來源狹窄,其生成內容、制作形式、傳輸渠道、受眾群體非常有限。所以,蒙古族微信平臺的維持和發展還得依靠民族政策的傾斜,爭取政府人財物力量或企業支助力量,廣泛吸納社會有識之士、專業人才加盟。同時要賦予積極熱情,不斷提高自身水平,對民族事業作出積極的努力和貢獻。
(作者單位:內蒙古日報社)
編輯: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