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瑩 李穎婷
新聞評論之于報紙是指社論或評論文章;之于廣播電視是指新聞評論類欄目或新聞節目中的短評。由于多種因素,地方廣播電視媒體很少有開辦新聞評論欄目的能力,偶而會在新聞節目中就某一條消息配一個短評。所以,本文就報紙的評論略論一二。
一、關于新聞評論
新聞和評論,構成媒體的兩大形態。新聞評論是以傳播意見性信息為主要目的的新聞文體,它直接表達媒體的態度和主張。態度和主張是媒體的旗幟,贊成什么,反對什么,旗幟鮮明,絕不顧左右而言他。簡言之,新聞評論,即以態度鮮明的輿論力量干預社會生活。
但凡媒體,都應有自己的主張、態度。讀者每天打開報紙的版面,他們希望看到什么?如果我是讀者,當然首先注意最近發生了什么事、怎么發生的、誰是其中主角、事情結果怎么樣等等。然后,我的注意力則主要會集中在報紙對最近發生的新聞事件的觀點、主張、態度上,從中導入自己的想法和判斷,而這種功能,只能由新聞評論來承擔。
無論對讀者還是作者,評論文章都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于讀者來說,評論文章讀著過癮,其中感受如觀四岳,或綺麗、或險峻、或巍峨;于寫者來講,作者有想法、有觀點、有態度,通過報紙新聞評論平臺得以酣暢淋漓地表達,成就感、參與感、滿足感自不待言。實際上,新聞評論是報紙傳播功能的質量化延伸,新聞評論使報紙看上去有血有肉,讀起來有滋有味,沒有了新聞評論的報紙,如一碗忘了放鹽和味精的蘿卜湯。當然,新聞評論要寫得精彩,寫到位,用中國新聞人嘴邊常掛的那句話說,要寫得解渴。1924年9月,杭州西湖雷峰塔倒掉了,魯迅先生聽說后,寫了一篇《論雷峰塔的倒掉》,雷峰塔“他居然倒掉了,則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為何如?”——讀著那才叫真正的解渴。
與其他評論文體(如雜文)一樣,新聞評論也由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組成。但凡喜歡讀新聞評論的讀者都有感受,新聞評論貴在“短、平、快”,在有限的篇幅中,作者靠獨特、犀利、理性的見解吸引、說服、影響讀者,如果能夠將新聞評論寫出點如王勃或蘇軾那樣的文采,那就更不簡單了。新聞評論之于報紙,猶如眼睛之于人,倘若一個人眼睛大而有神,就算臉上有些許麻點,亦可忽略不計。
二、地方媒體的言論空間
1998年10月7日下午,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到中央電視臺視察。視察將結束,敬一丹代表中央電視臺全體編輯、記者向朱镕基提出請求:“總理,您能給我們留下幾句話嗎?”向來很少寫字的朱镕基沒有猶豫就拿起筆來寫下“輿論監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四句話。據朱镕基自己說,這四句話不是臨時想出來的,是視察前一天晚上想了一個晚上想出來的。可見,他是有備而去。央視有多個頻道,節目五花八門,而朱镕基的題詞,卻是針對《焦點訪談》。撂下筆,朱镕基對在場的央視人說,“我不僅喜歡《焦點訪談》,更喜歡焦點訪談現象”,足見其對“以傳播意見性信息”為要旨的媒體言論的態度。
地方媒體新聞評論的繁榮,寬松的言論空間是必要條件。筆者瀏覽過多種地方報紙,有的辟有新聞評論專欄,有的版面干干凈凈,一點意見沒有;有的評論寫得很尖銳,很有針對性,有的則稀松浮泛,隔靴搔癢,聊勝于無。從中可以洞見,一樣的地方報紙,各自遭遇的言論環境和言論空間并不相同。1990年代初起,《呼倫貝爾日報》以主持人的方式開設了新聞評論專欄(有人也稱其為雜文專欄)《北方論語》,凡十幾年,其間雖然有許多問題尚待商榷,但作為一家地方報紙,一個以直言快語針砭時弊著稱的新聞評論專欄能在它的一版上盤桓十余載,堪稱奇跡。除卻外形特征,區分報紙的個性,除版式風格,文章短長,開張大小這類“外形特征”,最重要的一個參照,即它有沒有一個像樣的、持久的新聞評論專欄,有沒有一大批新聞評論作者不斷給報紙的版面勾畫個性化臉譜。報紙的生存環境寬松一些,報紙才有足夠大的空間幅度伸展肢體,即使地方報紙,也有能力張揚個性,憑借強大的輿論力量干預社會生活,樹立自身形象,增進作為公共產品的媒體的影響力。
實際上,地方媒體不見得總是被動接受環境匡定的言論空間,但現在的情況卻是自律有余而自信不足。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傳遞直播,央視為了切掉畫面中出現的藏獨分子的旗幟,導致畫面中只有時任北京市市長劉奇的聲音,卻沒有了畫面。中央領導過問后,央視卻說,我們有新聞紀律,絕對不允許出現這樣的畫面。中央領導問,誰定的紀律?于是,央視趕快查找相關文件,卻發現總局沒有,中宣部沒有,但全國各級媒體十幾年卻都是這樣執行的,這給央視的啟迪和震撼非常大。到“5.12”汶川地震,央視拋開禁錮,全力直播,獲得上下內外一致贊揚,也催生了中辦、國辦聯合下發關于印發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辦法的通知,對突發事件的報道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各單位、各部門要把新聞報導納入應急處置措施,允許《人民日報》、新華社和中央電視臺進行現場采訪,對有重大影響的突發事件,新華社發布連續信息,電臺、電視臺可開辦直播節目。
從報紙新聞評論看,管理部門也少有這個可以寫,那個不可能寫,這個應當寫成什么樣,那個不該寫成什么樣的剛性規定,許多情況下是媒體人作繭自縛。如果因腳下有荊棘而足不出戶,天下則不會有路。
三、媒體應該有意識地培養評論人才
地方媒體所處環境狹小,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于人于事,即使有觀點、主張、態度,也不易拉下臉在白紙黑字間縱橫捭闔。問題還在于,媒體有旗幟,還得有擎旗手。有觀點有主張有態度,還得有具體的人捉刀才成。這就涉及到,媒體應當有意識地培養新聞評論寫作團隊,特別對于廣播電視媒體,評論人才更是稀有。
新近進入編輯部的年輕人,不喜歡寫新聞評論,或沒有寫新聞評論的習慣。這一現象的形成,原因有三:
其一,懶。不習慣,不善于,不勤于思考問題,沒有獨立見解,不具備規范、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寫不出來
其二,淺。出了校門,倉促就業,工作疲于奔命,讀書、積累、思考、拓展知識邊界便成為一種奢侈。戲劇界有句俗話,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句話用在寫新聞評論上,也算貼切。寫新聞評論,需要概念、判斷、推理,要立論,要論據,要論證,要有深厚的人文修養,要有豐富的社會科學知識,要有對紛繁復雜、光怪陸離的世象具有獨立判斷能力和敏銳的洞察力,還要有準確、生動、言能及意的表達能力。這些能力的獲得,非一朝一夕之功。年輕人拿起筆,寫一篇500字的新聞評論,就會知道自己還欠缺什么。
其三,怯。沒寫過,不敢寫,不知道何處落筆,寫出來怕人家笑話。萬事開頭難,凡事都有第一次,沒人生來就會寫文章。在廣播電視新聞節目中對自己采寫的消息,配寫一篇短評,也算有了好的開始,就能拾起自信。由短到長,由淺入深,由糙到精,這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規律。
此三點,是內因。外因是環境,即媒體要重視新聞評論寫作,有能力的廣播電視臺要爭取開辦一檔評論類欄目,重視新聞評論在媒體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繼而鼓勵、培養年輕人寫新聞評論,鼓勵他們動腦筋想問題,為他們創造條件,搭建平臺。寫評論,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自我提高的過程。道理很簡單,想寫,就得在文字能力上下功夫;想寫好,就得在讀書、讀更多的書上付出時間和精力,腹有詩書氣自華,當知識變為見識的時候,人即可完成一個自我超越。新聞評論寫好了,相輔相成,亦有助于將新聞寫得更有條理,有深度,至少更有利于把握新聞價值概念。評論雖然是地方媒體,特別是電視媒體的短板,但如若有意識進行培養,提供平臺,持之以恒,將會成為電視上的新亮點。
(作者單位:呼倫貝爾市文新廣局、呼倫貝爾廣播電視臺)
編輯: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