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運輝 范本
【摘要】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探索并逐步建立能夠有效培養學生能力的知識邏輯體系,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先講后練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現場實踐教學,課堂管理尤為重要。
【關鍵詞】理實一體化 ?知識邏輯體系 ?課堂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020-01
一、引言
理實一體化教學是一種將課程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融為一體,以技能培訓為核心的新型教學模式,備受多數高職院校推崇。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一個很明顯的特征就是將課本中的實踐知識消化吸收到實踐教學中,并與理論教學環節有機結合起來,能夠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熱忱,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
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不是教學地點或實踐知識簡單轉移,在這種“先講后練”轉變到“現場教學”的過程中,筆者認為以下幾個問題需要特別注意。
二、理實一體化教學知識邏輯體系建立
傳統教學模式是一種被動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不適應職業教育的客觀規律,然而不可否認,傳統教學模式經過多年來逐漸完善,其所形成的知識邏輯體系對學生的系統思維能力、溝通能力、理解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相當成功的。傳統教學模式的知識邏輯體系對學生各種能力的成功培養,這是我們朝著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方向進行教學改革所不能丟棄的東西。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也需建立起相應的知識邏輯體系,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和改善教學效果,并能夠成功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是將課堂上實踐內容“轉移”到實踐中講授,這種教學改革如果不能建立完善的知識邏輯框架體系,將使學生喪失大部分的理論的學習機會,如此教學改革,僅使學生掌握一定重復性的操作技能,只有現象,沒有理論支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學生在實踐中學會操作一兩種類型的儀器,換成不同型號的儀器,就不知所措了,如此以犧牲學生原理理論學習為代價的教學改革是絕不可取的。
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需要授課教師花大量時間和工夫準備和設計現場教學的課程內容,構建完善理實一體化教學知識邏輯體系,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將傳統教學中有關實踐部分知識融匯到現場教學中,當然,這也僅僅是教學改革的初級階段。當實踐內容融匯貫通到現場教學后,對現場教學內容的優化將變得尤為重要,這是提升教學質量的必經途徑。
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并不否認理論教學的作用,理論教學是構建知識邏輯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踐教學這個環節所不能替代的。理論教學除了教學生新知識外,另一作用是反饋解決實踐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理論聯系實踐,使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理論教學中需要留有充足的時間來解決實踐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切不可簡單地提高實踐課程比例、縮短理論教學的時間或者將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在形式上簡單結合在一起。
三、課堂管理
傳統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的課堂管理任務較為輕松,課堂管理也具有較好的可控制性。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教學地點發生變化,現場教學的客觀情況將使課堂的管理變成重要的教學任務。現場教學中,學生在實踐學習過程中會出現任意方向流動,特別是對于一些沒有現場教學場所的高職院校,課堂管理成為授課教師十分沉重的任務。可以說,授課教師對課堂的管理的優劣將決定實施理論一體化教學改革的成敗。
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教學,不能用粗暴的方式管理學生,放任學生不管,更為教師的職業責任所不許。授課教師需要用心發現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現象和問題,對出現的現象和問題積極思考,不斷地探索總結,建立起激勵與鞭策相結合有效可行的課堂管理制度。
教學的模式代替不了教學的策略。教學模式為全體學生提供了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而教學策略著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高職學生對于新知識充滿好奇,在課堂管理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筆者在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過程中,使用實訓小組組內成員競技實訓的教學策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把難度適當的問題拋給學生,不斷引導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這不僅對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有幫助,對課堂的管理也顯得十分有效。
四、結束語
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改革,是個長期的教學過程,期間,必然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授課教師需要用心發現問題并不斷探索解決問題。任何一種新的進步的事物,必定經歷曲折的發展歷程,教學改革貴在堅持積極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劉治安,張軍偉.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需要注意的若干問題[J].《中國電力教育》,2009,21.
[2]郭俊煒,賴展翅,楊新宇,阮班錄.淺議高職院校理實一體化教學體系的構建[J].《價值工程》,2012,08.
[3]陳麗娟.理實一體化教學課堂管理探討[J].《華章》,2012,22.
作者簡介:
宋運輝(1985-),男,河南周口市人,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