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堅
【摘要】和諧既是人與社會發展的本質要求,也是人與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近年來,關于小學生的和諧德育研究在教育教學上已取得了一些學術成果,而且在實際應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實效,可以提高小學和諧德育的教學效率,用較少的時間取得較好的效果。但針對小學實施和諧德育的基本理念和運行機制等方面系統的理論和實踐探索尚且不足。本文試圖從“生活化的和諧德育”角度探求小學生德育課程的規律與方法。
【關鍵詞】和諧德育 ?課程標準 ?教學引導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057-01
1.對小學和諧德育的基本認識
在西方文化中,最早提到和諧的是畢達哥拉斯。他強調對立面的和諧,斷言“一切都是和諧的”,“美德乃是一種和諧”。人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主體和主導,只有各個公民具備熱愛祖國、遵紀守法、誠信友愛、保護環境的思想道德品質,才能建設具有與之對應特征的和諧社會。建構和諧德育,以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質為起點,推及全體公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加固依法治國的內在基礎,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穩定。這就為社會的和諧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
如今,小學教學對品德教育重視多了,但跟語文、數學、英語課相比,去之甚遠。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課的教學效率,用較少的時間取得較好的效果,是每一名小學教師不可回避的話題。《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這要求我們的教育必須從學生豐富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獲取真實內心體驗,做出符合社會規范、符合社會道德的正確判斷和合理選擇;要求教師必須走近兒童、了解兒童。那么,教師怎樣才能走近兒童的世界,真正了解兒童呢?
2.讓教學融入學生的生活中
我們所要建設的和諧社會,充滿活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和諧社會的這些基本特征與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是緊密聯系、相互對應的。盡管和諧德育的教材編寫力求貼近兒童生活,但課程、教材文本與兒童實際不可能是完全同步的。在確定教學重點設計教學思路時,必須了解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問題出發。從這一意義上說,教學要回歸兒童的生活,教師就要做個有心人,多觀察了解學生的生活情況,發現有教育意義的內容。通過觀察和調查,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并在教學教程中開展相應的活動,能使課程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貼得更近。
在學校門口,我們總是能看到這樣的現象:媽媽在一旁不停地勸說孩子多吃點,可是孩子卻皺著眉頭,搖著手不肯吃;更有甚者,家長捧著早餐,大庭廣眾之下喂著孩子,一不小心還被孩子甩了,楞在那里直嘆氣。于是我們在準備《品德與生活》課程時可以增加了一條教學目標:通過學習了解不吃早餐的危害。在教學中讓學生討論不吃早餐好不好,讓學生談出不吃早餐肚子痛、上課會很餓、人沒勁等直觀的感受,然后再由老師補充講述了不吃早餐的危害。同時在課后做好跟進,與班主任老師和學生家長溝通,以切實解決不吃早餐的學生的問題。
3.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學習動機是促進學生進行學習以達到某種目標的心理動力,動機產生于需要。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結構、認識結構、情感結構,運用正確的心理策略,以學生為中心,環繞著學生的種種心理需要進行教學。兒童的心理需要主要由興趣、成功、審美、創造性四要素構成。其中,興趣是影響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最直接因素。因此教師要從教學實際出發,運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他們積極學習的心理需要。加強小學德育課程的活動性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游戲、組團合作等教學形式,可以把學生的認知活動與情感體驗巧妙地結合起來,同時也是向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的極好機會。教師安排學生積極參加集體游戲活動,可以滿足小學生好勝心強的心理,同時對他們所學的語言材料加以鞏固,對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相互關心的集體主義精神又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即在研究寓德于教的探討中,一定要把對學生性格和意志的培養滲透在教學中。
由此看來,教學不是簡單地從課程標準、教材到課堂,而是建立在對兒童實際生活的了解基礎上,是從兒童的現實生活中捕捉具有教育價值的現象生成主題,通過教學引導兒童向課程目標的方向發展。如此形成的教學主題是覆蓋兒童真實生活體驗的客觀豐滿的教學主題,對兒童具有切實的指導意義。
我們要尊重兒童,因為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和諧道德學習是以社會規范為載體的價值學習,它有別于一般意義的知識學習與技能學習,是以體驗為核心的知、情、意、行的整合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兒童的認知和生活經驗都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教育必須做到尊重兒童,只有當兒童以真實的自我面對他應該面對與解決的自我問題和社會問題時,才能使浮在外表的教育內化為兒童的行為與觀念。
參考文獻:
[1]秦昌軍,郭敏.探究信息時代下小學德育工作的途徑與方法[J].中國農村教育2009年09期
[2]仲小燕.論德育生活化與生活德育化[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7(08)
[3]覃雪珊.小學德育的現狀與對策[J].小學教學參考2010年06期
[4]王艷秀.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策略[J].黑龍江教育(小學). 2011(05)
[5]涂順琴.如何讓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0(Z1)
[6]扈秀華.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方法初探[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1(16)
[7]甘永西.淺談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滲透[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