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中紅
【摘要】閱讀教學中的情感滲透要盡量做到落雪無痕,潤物無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接受教育。情感滲透要適時、適宜,要渲染氛圍,創設情境,要適度地進行內化和遷移。
【關鍵詞】情感滲透 ?適時 ?適宜 ?渲染 ?深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075-01
閱讀教學的情感滲透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語文教師應該重視閱讀教學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我試以《石榴》教學為例淺談語文閱讀教學的情感滲透。
【課堂實錄片斷】
師:通過作者對石榴枝葉、花朵、果實的描繪,我們一起感受到了石榴的形態美、色彩美,不過,老師覺得石榴的美還不止這些?同學們再默讀課文,抓住一些主要的語句,進一步體會它的美。
生:它具有內在美,第3段寫到“最可愛的是它的花,那對于炎陽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紅色的花”??梢钥闯鍪裰泵胬щy,毫不退縮的精神。
師:關于這句話,誰還能讀出點什么?
生:迎難而上,敢于抗爭。
……
師:在這里老師真誠地希望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是一株堅強的石榴,心中開滿石榴花。
……
師:同學們,郭沫若描繪的石榴花,盛開在1942年的中國,誰來說說那段苦難的歲月?
生:1942年的中國正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殘酷侵略,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
師:這是中華民族屈辱的歷史,是我們民族的國恥。面對這樣兇殘的侵略者,我們唯有拿起武器,進行斗爭,才能把侵略者趕出中國去。但是,此時投降主義在悄然蔓延,亡國論彌漫在許多中國人的心頭,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了最艱難的階段,只有那些正義的、愛國的、熱血的中國人在堅持戰斗,他們撐起了民族的脊梁?。ㄍ队皥D片)此時,郭沫若先生寫散文石榴有沒有深層的用意呢?
生:希望中國人像石榴一樣敢于抗爭,毫不退縮。
生:號召人們起來堅持斗爭,毫不避易,將抗日戰爭進行到底。
師:當時有沒有中國人在這樣做呢?作者還想表達什么?
生:用石榴來贊美那些堅持抗戰的人,贊美他們的斗爭精神。
【教學體會】
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要盡量做到落雪無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接受教育。
1.情感滲透要適時
散文《石榴》是郭沫若先生寫于1942年的作品,文章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了石榴的枝葉、花朵和果實,充分展現了石榴的形態色澤美和精神美,以狀物抒情的方式頌揚了我們民族美好的情操,表達了正義必勝的信念,謳歌了民族氣節和高尚情操,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我聯系學生實際情況,把情感教育主要定位在“感受直面困難,敢于抗爭的堅毅態度和愛國正義的民族氣節”。在什么時候進行情感教育呢?我選擇分析石榴精神美的時機,把情感教育與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語文能力融為一體。先是設計問題轉入內在美的探討:“通過作者對石榴枝葉、花朵、果實的描繪,我們一起感受到了石榴的形態美、色彩美,不過,老師覺得石榴的美還不止這些?同學們再默讀課文,抓住一些主要的語句,進一步體會它的美”。讓學生結合具體語句感知石榴的內在美。通過分析,石榴的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逐漸地豐富起來,此時,老師適時地說:“在這里老師真誠地希望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是一株堅強的石榴,心中開滿石榴花。”同學們都能夠心領神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學會了由外到內、逐步深入、綜合感知形象的方法,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2.情感滲透要適宜
閱讀教學中的情感滲透要把握分寸,做到恰到好處。既不要在閱讀教學中忽略情感的教育,也不要為了情感教育影響語文自身的學習,失去了語文味,甚至演繹成品德課、環保課等。在聯系背景深度解讀文本的環節,因為大多數學生熟悉這段歷史,先讓學生情感敘述,老師再概括介紹1942年抗日情況,學生思想上得到了情感熏陶,心中產生了民族正義感和對民族氣節的景仰,又順暢地把握了文章的深層用意。也有老師認為在這里如果來一段抗日視頻,或來一段抗日英雄的故事,或要求學生談感受,情感效果會更好。我認為是不適宜的,平增了幾分強加情感教育的說教之嫌,也打斷了文本學習的思路和課堂結構的連貫性,閱讀教學中的情感教育要做到適度滲透。
3.情感滲透要渲染
情感教育離不開情境。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營造氛圍,要用真誠的情感去渲染感化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出偽君子?!苯虒W中用問題“同學們,郭沫若描繪的石榴花,盛開在1942年的中國,誰來說說那段苦難的歲月?”轉入到寫作背景的探討,學生有感情地敘述:“1942年的中國正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殘酷侵略,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我們的土地上,日本鬼子肆意踐踏,實行滅絕人性的‘三光政策,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我們的同胞被屠殺,我們的家園被侵占,山河破碎,生靈涂炭”,這些動情的話語引導同學進入了那個時代,引發了他們對侵略者的痛恨;教師適時地進行配圖敘說:“這是中華民族屈辱的歷史,是我們民族的國恥。面對這樣兇殘的侵略者,我們唯有拿起武器,進行斗爭,才能把侵略者趕出中國去。但是,此時投降主義在悄然蔓延,亡國論彌漫在許多中國人的心頭,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了最艱難的階段,只有那些正義的、愛國的、熱血的中國人在堅持戰斗,他們撐起了民族的脊梁!”渲染了氣氛,喚起了學生心中對投降主義的憎惡,對抗日英雄的贊美。學生在話語和圖片營造的情境中受到了感染,情感上得以潛移默化,閱讀理解也通暢,自然而然地就體會到了文章的深層意蘊。
4.情感滲透要深化
在閱讀教學中受到情感熏陶后,要設法讓學生的情感內化和遷移。課后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體會,進行微寫作,寫寫自己心中美麗的石榴花。寫好之后,找幾位同學在班上誦讀。有學生這樣寫道:
這是一株怎樣的花啊?像火一樣在燃燒,熱烈奔放,盡情地揮灑青春的活力。炎炎烈日也倦怠不了你昂揚的熱情,綻放自己別樣的風景,花瓣陸離,形態典雅,演藝著夏日的華貴,也獨領著夏季的風騷。清新奇崛,柔韌堅毅,你讓我明白了什么叫青春,什么叫堅守信念。
讓聽者評議交流,讓作者說說體會,形成情感共鳴。這樣的內化遷移,必將給同學們留下難忘的情感體驗,或許影響長遠。當然,深化的手段不止這一種形式,要根據學生情感需要或心理狀態的實際情況來確定。
參考文獻:
[1]梁曉萍《初中語文審美教育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