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明 劉永恒 邱太和 董耘
鴨曲霉菌病是鴨的一種常見真菌病,又名鴨霉菌性肺炎。多種禽類和哺乳動物均可感染。鴨主要發生于幼齡小鴨,多呈急性經過,發病率高,可造成大批死亡。成年鴨多為散發。其病原為最常見的致病性最強的煙曲霉菌,其孢子廣泛存在于土壤、腐爛的有機物及種子中,還分布在空氣中,常污染墊草、飼料及鴨舍空氣。養鴨場多因飼養管理不良、衛生條件差、通風換氣不好、過分擁擠、陰暗潮濕以及營養不良等因素誘發此病,能引起較高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將造成較大的損失。
臨床癥狀 ?病鴨精神萎靡,食欲減退甚至廢絕,飲欲增加,羽毛蓬亂無光,兩翅下垂,離群獨處,兩腳無力,常臥地不愿走動,縮頸呆立,眼半閉、流淚,結膜潮紅,口腔與鼻腔流出漿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難,氣喘,伸頸張口呼吸,呼吸時發出干性的特殊的沙啞聲。病鴨腹瀉,排灰褐色、黃白色的稀糞。外型消瘦,后期運動失調,抽風轉圈,倒地,單腿或雙腿成劃船狀,部分病鴨還有角弓反張病狀,全身抽搐而亡。
病理變化 ?剖檢病死鴨,主要病變為肺表面、肺組織和氣囊有數量不等的灰黃色或乳白色小結節,切開結節,呈輪層狀結構,中心為干酪樣壞死組織,內含大量菌絲體,氣管和支氣管內有粘性及膿性分泌物和干酪樣物,有的可見到結節和菌絲體,成絨球狀。胸部氣囊和腹部氣囊膜上見有一厚2~5mm圓碟狀中央凹的霉菌菌落,即霉菌斑,鼻喉、氣管、支氣管粘膜充血,有淡灰色滲出物,肝臟淤血、腫大,表面粗糙,膽囊充盈。腺胃粘膜充血,小腸粘膜充血,有出血點,心臟有出血點。
實驗室檢驗 ?①肝脾觸片鏡檢:無菌采集病死鴨的肝、脾組織進行觸片,經革蘭氏、瑞氏染色后鏡檢,未發現有致病菌;②病變組織鏡檢:無菌采集病死鴨的肺、氣囊內的結節,置于載玻片上,加20%KOH溶液2滴混勻,加蓋玻片后鏡檢,見有大量霉菌孢子,并見有多個菌絲形成的菌絲團;③分離培養:將病變結節接種于普通瓊脂平板與血瓊脂斜面,37℃培養24h,培養基表面長出邊緣為黃白色、中央為藍綠色、背面為黃褐色同心圓狀的菌落。用培養物鏡檢,可見霉菌菌絲和孢子;④飼料檢測:采集飼喂雛鴨的飼料進行黃曲霉毒素檢測,檢測結果黃曲霉毒素B1含量為28.2μg/㎏,超出雛鴨飼料衛生標準中黃曲霉毒素B1應小于10μg/kg規定值的近2倍。
防治措施 ?立即隔離發病鴨群,并對病死鴨進行無害化處理,同時用百毒殺對鴨舍和用具以及受污染的場地進行徹底地消毒,1次/d,待病情控制后改為1次/周。
立即更換飼料。停喂之前所喂的霉變飼料,改喂優質新鮮飼料。
及時選用藥物進行治療。用制霉菌素口服,每只每次5000IU,2次/d,連用4d,同時在上午用0.04%硫酸銅飲水,下午用恩諾沙星飲水(劑量為每升水0.05g),以防繼發感染,另外在飲水中適當加入電解多維,可幫助鴨群增強免疫力。
加強飼養管理,改善飼養環境。極力為雛鴨提供適宜生長的溫度、濕度和飼養密度,保持圈舍良好的通風,及時清理鴨糞、更換墊料,保持圈舍地面干燥和清潔,防潮濕;應避免使用霉變的墊料和飼料,經常變換料槽和飲水器的位置,防止霉菌生長,并對料槽水槽每天進行清理,以免積存槽底的飼料被水污染后發霉,同時定期做好飼養用具和養殖環境的消毒以及圈舍帶鴨消毒,每2周更換一種消毒藥;保證提供清潔的飲水和新鮮的、全價的飼料,滿足雛鴨營養需求,減少外界環境的各種應激因素,增強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