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音

【摘要】詞匯的理解過程就是語言使用者根據上下文特定情景及對象不斷形成的一系列的心理建構體即認知語境的過程。在認知語境視角下結合知識草案、心理圖式和社會心理表征分析得知詞匯理解要注重語音語境的建立、詞匯運用的情景及對象,同時要注重相應歷史文化知識的積累。
【關鍵詞】認知語境 ?知識草案 ?心理圖式 ?社會文化表征
【基金項目】本文為吉林大學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改革項目)《研究型大學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2013011)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081-02
一、認知語境與詞匯的關聯
詞匯是語言學習的基本單位,在英語學習中是必不可少的環節。1986年,Sperber&Wilson提出“語境是一個心理建構體,是聽者關于世界假設的子集。正是這些假設,而非實際的客觀世界制約著話語的解釋。”詞匯的理解過程就是語言使用者根據上下文特定情景及對象形成的一系列的心理建構體即認知語境的過程。
二、認知語境對詞匯的解構
本文借助于我國認知語用學家熊學亮提出的認知語境操作機制分析詞匯。詞匯激發語言使用者頭腦中相應的知識草案,根據特定的具體語境對不同的知識草案進行傾向性選擇,形成最適合的心理圖式,同時還要受到社會文化表征的影響。
1.音—聽說
英語詞匯通過音和形來表意,因此音位意識的培養在詞匯理解中必不可少。例如extraordinary,很容易發現這個單詞形為extra+ordinary,但讀音卻不是[?蘗ekstr]+[?蘗?蘅:dnri]而是[?覦k?蘗str?蘅:dnri]不但重音發生變化,而且重讀音節中S后面的輕輔音發相對濁輔音的音,/t/-/d/,由此可見,音位的學習對于詞匯理解也是重要一環。
2.形—讀寫譯
英語詞匯理解的難點更多存在于意義的理解中。知識草案是真實世界的狀態、事件或行為的典型結構概念化或經驗化的結果。如下面這段對話
Mary: I want to buy a book but its raining outside.
Thomas: What about Amazon?
“buy”可以用下圖來表示:
其中每一個動作都可以有無限的分層和細化,反映在詞匯理解上就是相應的連續不斷的語境假設,即認知語境。在此對話中,Mary不想出門,Thomas提了建議,間接認可不出門也能購物。另外對于Amazon的理解也要根據buy來尋找相關的認知語境,不出門購物+Amazon即為網購。因為Amazon也是網上商城的名字。Mary可以選擇網購,不必出門。
知識草案是固定的認知意義單元,在特定的情景場合中經過經驗式的排列組合,可以形成規模更大的情景單元或行為“心理圖式”。心理圖式帶有更多的個人色彩。例如:
Policeman: You cant park here.
Driver: Why?
Policeman: Read the sign.
Driver: I did. It says,“Fine for parking”. So I parked.
顯然,司機為了停車有意逃避“fine”此處的真正意義——罰款。能否形成相同的認知語境要看語言使用者是否形成了同樣的心理圖式。
相對來講,社會心理表征更多的表現為文化特征。形容一個人力氣大,用“力大如牛”;而英語是“as strong as a horse”因為英語國家是用馬來耕地,而在中國牛做為六畜之首,在農耕文明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些習語都是由歷史典故演化而來,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理解和運用這樣的詞匯必須要了解英美文化。
三、認知語境對詞匯理解的啟示
在詞匯理解所涉及的所有意義中結合當時當地特定的對象選定意義就是認知語境的操作過程,這一過程的順利進行需要英語學習者對詞匯進行系統的學習,包括詞匯讀音和意義,更為重要的是針對不同的對象,同一個詞匯也會被賦予特定的含義以表達特定的意義,語言使用者根據經驗和情景以及表達目的來選擇合適的認知語境。英語學習者要將詞匯具體化,圖片化,實物化,邏輯化,模擬詞匯的使用情景,體會詞匯使用者的用意,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詞匯。
參考文獻:
[1]Sperber D.&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2007:15
[2]熊學亮《認知語用學概論》, 1999, 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