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日軍炮彈毀壞了河北肅寧大曹村的一盤石磨。師長賀龍找來幾個戰士把那盤石磨修好。他說,鄉親們每天都要用那盤磨磨面,一天修不好,鄉親們就不能用,吃飯就有困難。鄉親們給那盤磨起名叫“將軍盤”。
河北曲陽十年九旱,祖輩都盼望修一道水渠將大沙河的水引來澆地,得到聶榮臻等支持。1940年批準后動工時,因環境殘酷,水渠時建時停,沿線還遭到日軍飛機轟炸。抗戰勝利后修渠加快,于1946年7月竣工,灌溉面積達2.4萬畝,23個村莊受益。聶榮臻得知當地群眾將水渠命名為“榮臻渠”,提議改名為“抗戰渠”。日寇封鎖掃蕩期間,他還簽發過一道“樹葉訓令”。因為晉察冀根據地軍民生產生活極為艱難,樹葉成為充饑的主要口糧,他嚴令部隊不許采摘村莊方圓15里之內的樹葉,“寧可餓著肚子,也不與民爭食”。
“將軍盤”“抗戰渠”“樹葉訓令”的故事,令人動容,折射出人民軍隊的“東方魔力”。正是因為始終扎根人民、服務人民,才有百姓對人民軍隊“國之干城,民之衛士”的由衷贊譽;才有群眾主動湊錢買來棺材、布匹,將烈士遺體裝殮埋葬的感人事例;才有群眾冒著生命危險掩護和救治八路軍傷病員,涌現出“子弟兵的母親——戎冠秀”等擁軍模范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
“在抗日戰爭中,盡管我們處在敵人的封鎖包圍之中,甚至我們的司令部距敵人不過幾十華里,盡管有許多戰火紛飛的場面,但是,我們卻有一種安全感。在群眾的海洋里,安全得很啊!”人民群眾是“真正的銅墻鐵壁”,扎根人民,贏得人民支持,我們就能戰勝一切困難。這個道理不僅為抗日戰爭所證明,亦為改革和建設事業所證明。樹高千尺不忘根。不忘初心,不忘本來,不忘根本,無疑是對每一名黨員干部的起碼要求。
人民永遠是靠山。對黨員干部而言,懷著一顆赤誠之心深入群眾,修身立德便有了可靠基石;始終把老百姓擺在最重要位置,為官從政便有了行事指南。今天我們堅持走群眾路線,就是要看萬家燈火、念百姓憂樂,讓“立根原在群眾中”的情懷常駐心田。今天我們踐行“三嚴三實”,就是要修身明志、實干苦干,打通為民服務的梗阻,彰顯共產黨人的責任。
也不能不看到,一些干部不愿坐在農民的炕頭上找問題,總是坐在辦公室里空想對策、跑到網絡上“造”思路,不去體察民生真疾苦,政策豈不是會和現實“兩張皮”?一些窗口人員為著“證明你媽是你媽”“證明本人健在”之類的奇葩證明跟群眾較勁,如此添亂何談急百姓之急難?還有一些官員趁著掌握資源、指標等的便利,打著為民謀利的旗號,干著與民爭利的勾當。只有以群眾利益為方向,以基層實際為坐標,以百姓急難為優先,扎根人民才不會是虛晃一槍,服務人民才不會是表面文章。
什么可以任時光沖刷而不朽?70多年荏苒,“將軍盤”依舊,“抗戰渠”還在,“樹葉訓令”的故事也口口相傳在田野鄉間,值得我們永遠去咀嚼,去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