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連因瓊瑤劇、武俠題材火遍兩岸三地的“教主”林青霞也來參加真人秀了。電視臺想辦法“讓你更靠近偶像”,實質上是滿足觀眾們口味越來越重的窺私欲。
日前,一個認親節目成為了公眾熱議的焦點。
在這檔真人秀節目中,一名生下來一個月被親生父母拋棄送養的女子,拒絕在現場和親生父母相認。不料,主持人周立波當場指其心胸狹隘,說她應學會原諒,否則永遠不會幸福,還說出了“在你兒子眼里,你是個尖酸狹隘的女人”的言論。
不同于以往 “皆大歡喜”的局面,此番節目一播出,觀眾不僅沒有被感動得淚流滿面,還發起了一場針對主持人和節目組的質疑甚至譴責,認為他們實施了“道德綁架”。
其實,當人們在使用“道德綁架”一詞時,他們可能也并未意識到,就這么一說,仍在承認那位姑娘選擇“認親”才是道德。如今在指責主持人不當言論的人們,也未能從“道德裹挾”中跳脫。他們這么做,依然會給當事人造成心理負擔和來自外部的監視壓力。
如此這般以私生活吸人眼球的真人秀,為何近年來越來越有市場,不減反增?到底是誰迎合了誰?這樣的節目,真的是無聊卻無害嗎?
真人秀泛濫成災
2015年有近200檔真人秀節目加入拼搶收視率的大軍,這一數字是2014年的5倍。如果按一檔真人秀播出一季13期、每期90分鐘算,相當于觀眾要不眠不休看5個月,才能把這些節目全部看完。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的真人秀除了數量多外,明星陣容也是更加強大。另外節目形式也更加“出位”:讓明星開飛機的、直播明星結婚的、讓明星煮飯的等等。
真人秀之所以能有今天這樣泛濫的結果,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其一是一檔真人秀的收入比一部電影的收益還高,一檔真人秀火了,接著就能延伸“產業鏈”,拍電影、出書、開演唱會,大小通吃,把每個環節的錢都賺到。
僅以《爸爸去哪兒》為例,在年初湖南衛視舉行的招商推廣會上,第二季冠名商某飲品品牌再次獲得《爸爸去哪兒》第三季的冠名,并以5億巨資超越第二季的3.12億冠名費,又創新高。而對比2013年底開播的第一季《爸爸去哪兒》,其冠名費僅為2800萬,前后翻了近18倍。
另一方面,正是明星真人秀的高酬勞,也促使大咖們紛紛放下架子參與真人秀。比起拍一部影視劇長達數月的辛苦,綜藝節目工作量小得多,但宣傳推廣效果卻頗佳,而熒屏走紅、話題傍身后,明星順勢被推高的身價還能助力其在廣告代言等方面再撈一筆,何樂不為?
觀眾的窺私欲助力市場走俏
當然,明星真人秀節目火爆的很大原因還在觀眾追捧。如果讓節目組官方發言,請明星上真人秀的理由一定如下——“真實是明星最值錢的狀態,我們就是要展現他們光鮮神秘之外的另一面。”但實際上,明星真人秀有市場的根本原因就是人們的偷窺欲望,從某種層面上說,這其實就是人性最真實的表現。
當離婚消息鬧得沸沸揚揚的張柏芝要參加《明星到我家》變身農村媳婦時,觀眾除了看這位以往黑超遮面帶兒子被狗仔偷拍的明星是怎樣下田鋤地、摘玉米、喂豬食的,難道不會想知道她所受的情傷?作為單親媽媽的苦?甚至她有沒有開始新戀情?當然,節目組勢必不會放過這絕佳的營銷點。
在錄制節目期間,張柏芝談到了和謝霆鋒從相戀、結婚到離婚,她還談到兒子,甚至再嫁時會帶老公看望節目組里的“公婆”。對于這些,無論節目組還是明星本人,皆可謂做足戲份。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電視人曾參與浙江衛視家庭親子真人秀《人生第一次》的錄制,當時第二季的參與嘉賓有以性感美艷著稱的鐘麗緹,節目組就曾反復討論怎樣剪輯鐘麗緹的洗澡鏡頭,“雖然也不一定有什么意義,無非就是噱頭,讓觀眾有偷窺欲望,說白了,誰都有好奇心甚至陰暗的一面。”
就電視臺而言,能夠讓觀眾呆呆地在某檔節目面前停留上半個小時,而不是一兩分鐘就轉臺,早成為了電視人殫精竭慮的事,也成為一檔檔節目獲得廣告收益的核心指標。這樣一來,電視節目使用各種手段來煽情、調動觀眾的共鳴,就成為一種“必殺技”。
這還不夠。如今,連因瓊瑤劇、武俠題材火遍兩岸三地的“教主”林青霞也來參加真人秀了。電視臺想辦法“讓你更靠近偶像”,實質上是滿足觀眾們口味越來越重的窺私欲。
“裸鏡一族”常毫無防備
明星們對什么時候該給自己的粉絲喂點什么,早已游刃有余。其背后團隊更是掌握一定的傳播技能。一旦披露過頭,他們還會拿起輿論或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隱私和公眾形象。可普通人呢?普通人也愿意因為參與了節目,就將自己的私人生活晾出來,隨意供人指責、消遣?
事實上,有一部分上媒體的當事人,并非真的“有事”,也未必需要主持人和觀眾來給個說法或提供什么幫助,就是為了露臉。這一類型的當事人,在征婚和選秀節目中尤其普遍。
另一類當事人,則更多是來自社會底層或農村、小鎮的普通人。他們對于上媒體這件事,可謂“裸鏡一族”。他們倒是很可能真遇到了難題。恰巧看見了屏幕上的電話號碼,就把電視上那些光鮮亮麗的“上等人”當作了“救世主”——何況還是免費的。一旦被電視節目選中,說不定還有酬勞。于是,他們就在缺乏維護隱私意識的情況下上了節目。
上了節目之后,真能解決問題、化解難題也倒算了。但對于上節目之后可能導致的連鎖反應是否可接受、可控,他們通常毫無防備。可電視臺已經不對此負任何責任了。他們只對吸引和挑逗觀眾的關注負責,實質上就是在為節目的廣告收益負責。
保護隱私是成熟社會的常識
且不說“有備而來”的那一類,對于“毫無防備”的“裸鏡一族”而言,選擇上電視、在節目上暴露隱私,難道不是一種自由?
在英美一些電視媒體發達的國家,也不乏這樣的節目。但不同的是,更多的上鏡者對傳播手段早已熟練掌握,意圖清晰,與電視臺達成“各取所需”的默契。
至于那些有錢有勢的社會中堅階層,不大會輕易暴露私生活。有職業素養的心理醫生、婚姻顧問,是他們遇到生活難題時的首選。之于他們,這已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而非某種刻意的社會身份標榜(比如標識一下自己是所謂“中產精英”)。
更重要的是,他們和心理醫生、婚姻顧問之間,有著極好的保密契約。因為這種契約,連夫妻中的另一方都不會知情(比如自己的配偶究竟和心理醫生談了些什么)。即便他們找的是同一個心理醫生或婚姻顧問,也會注意互相尊重,互不越界。
我們應該認識到,隨著中國社會的日益發展和成熟,懂得保護隱私和尊重個人空間,才是良善社會的應有之義。
不得不承認,如今私人生活成真人秀元素,從另一個側面表明:在當下的中國社會,職業心理醫生或專業婚姻顧問、家庭治療師,有多稀缺。
一些以嘩眾取寵吸引人氣的情感咨詢寫手在網上人氣更旺,有的還會因此被請上電視做“情感顧問”。他/她們不僅沒有任何心理學或相關專業背景,自己還可能是心理健康需要打個問號的“疑似患者”。為了保持關注度,某些“情感顧問”甚至推出所謂性伴“床品”系列。寫完性伴床品還嫌不過癮,與人隔空罵戰起來。
更無底線如所謂“鳳姐”。還記得動車事故發生后,她宣稱罹難者“為中國的人口優化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對此表示“強烈的感謝”。這在心理醫生看來,顯然是心理扭曲的行為。可如今她搖身一變,成了某專欄“主筆”。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是“吸粉大法”在作祟。越挑釁公眾道德底線,越能出名;越出名,就能換得越高的曝光率。誰還記得那個昔日被眾口一詞譴責的“網紅”?轉個身,已然可以扮演代表底層逆襲的成功人士。
如果讓這些昔日“毒舌”來做心理咨詢,戲劇沖突是夠好看了。但無論如何都是一場鬧劇,怎么可能指望他們,來為人療傷呢?
回到節目中那位不愿認親的姑娘。她的糾結根本不是一個道德義務的問題,而是一個選擇與誰交往的自主問題。周立波沒有權利對她施加任何道德壓力。從長遠來說,周立波的這種行為對公眾而言,也是一個不良的示范。
(《重慶商報》2015.6.2、上海觀察網 201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