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榮
【摘要】工藝模塊旨在讓學生了解祖國優秀文化遺產,提高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和對材料、方法的運用,并能夠制作出有創意的作品。
【關鍵詞】工藝 ?動手實踐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203-01
設計與工藝模塊是高中美術選修模塊之一,工藝課程教學能讓學生廣泛的接觸材料并靈活運用材料,利用各種工具和加工方法,根據功能和審美的要求,有創意地完成設計作品和工藝作品。
模塊的學習內容主要是選取高中生學習和生活中一些必要的手工藝學習活動展開的。其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的能力和分析判斷的能力,使大腦和雙手協調發展,開發學生的潛能。
工藝模塊的選修課很多,我們選擇了《工藝與設計》的第七課《扎染的設計與制作》。扎染是中國傳統文化,北方人很少接觸過,更何況是學生呢?雖然扎染文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被機器印染所充斥,但是扎染手工作品已經很少。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應該將這種文化傳承下去,所以我們決定選擇扎染這一模塊。選擇這一模塊得到了學校領導的認可。
扎染工藝雖然古老,但制作簡便,能夠出現豐富多樣的表現效果。在這一模塊中,我教給學生基本方法,學生在實踐中只要稍加選擇利用和發揮,就能夠創造出多種變化自然的紋樣,用于日常生活實用和裝飾。
課前我研究了扎染的歷史,學習了扎染的方法,去圖書館借閱相關方面的資料,又從網上購買需要的各種顏料、棉布、棉線繩、針線、滴管、一次性手套、顏料桶等各種材料。老師們都沒有接觸過,沒有親自嘗試過,于是我們在辦公室從最簡單的方法開始試驗。有的老師用線縫,有的老師捆扎,有的老師用木板夾,忙乎的熱火朝天,有的試驗做的很成功,有的失敗了……我們坐下來討論失敗的原因,總結了簡單易學的好方法和注意事項,以便在上課時告訴學生,讓學生少走彎路。
在集體備課后,我坐下來認真的思考,學生從未接觸過扎染,我該從哪入手?先教學生哪些方法?給學生單色顏料還是多種顏色嘗試?首先確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由于是第一次上扎染課,主要是了解簡單的扎結方法和扎染的悠久歷史,讓學生動手操作,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情操。
為了提高學生興趣,抓住學生的思維,我設計了以實驗的方法導入課堂,并邀請學生一起動手做實驗,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提高了,于是我緊抓學生好奇心,一塊白色的布用繩子扎緊浸入溶液后會發生什么變化?當從顏料里拿出棉布打開時奇跡發生了,用繩子纏繞的地方是白色,其他地方變為藍色。學生感覺到原來生活中處處存在著驚奇,只是我們沒有用心思考、發現。在一扎一染的這個過程中我把扎染的課題自然而然的引了出來。
接下來開始講授新課,我從了解扎染入手,提到扎染自然要帶學生去扎染之鄉——云南大理的周城去走一走,看一看,揭開扎染的神秘面紗。我首先出示周城的風景和人們正在扎染的圖片,學生的目光一下都集中到了圖片上來。這時我設計了帶學生簡單游覽的虛擬情景并開始講解:“踏著密如蛛絲的青石板上,漫步于古樸而幽靜的古巷中,你會發現從十幾歲的花季少女到兩鬢斑白的花甲的老人,人人都會扎染,個個技藝超群。他們把扎染裝點到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精致的桌布、床單、服裝,做工細致,圖案工整,講求對稱美,藍地上點綴白花朵朵,清新素雅,古樸的神韻與青花瓷般的淡雅撲面而來,再看這些作品突破了傳統單色扎染的局限,不拘于形式,不規整的圖案,卻給人以粗壙的動態美感。豐富的色彩流動的線條,活潑清新,更加增添扎染藝術獨特的藝術魅力。”
隨著課件上精美作品的出現和教師的講解,學生身臨其境,這時我緊抓學生那驚奇的眼神和驚嘆的心靈,拿出幾件扎染作品讓學生欣賞,讓同學們摸一摸,看一看,說一說感受扎染的獨特魅力。學生通過激烈的討論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他們對扎染的感受。他們的回答超出了我的想象,從回答中我知道他們已經被扎染的魅力所深深吸引,完全調動起學生的胃口后,我開始講解扎染的方法。
古樸、浪漫、時尚的扎染作品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呢?我用演示和講解的方法展示了扎結最基本的5種方法。學生了解了扎結方法及扎結時的注意事項,比如要扎緊,要打活扣等等。另外,我簡單介紹了染色的方法,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利用這5種方法制作創意T恤。動手操作的過程是學生最喜歡做的,也是課堂最難以掌控的環節。學生對從未嘗試過的扎染興趣很高,積極動手制作。但有的學生覺得制作不過癮,忘記了小組設計的初衷,繼續在T恤上扎染各種圖案,導致課堂活動時間延長,所以要對學生提出明確要求,事先確定好設計思路和意圖,制作過程中要小組合作完成等等。
最后是作品展示環節,學生展示T恤并講解自己創作的意圖和制作過程,對于手工課來說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課堂的最精彩的一部分,學生的課堂效果如何,在作品上展現的一覽無余。
在課堂結束之前我對本節課做了總結:“扎染已經成為現代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不僅代表傳統,更代表時尚。扎染正以古樸的神韻展示著時代的風采,整合古典與現代藝術為一體,以一種回歸自然的美感散發著無窮的魅力,我相信,扎染未來的天空因為我們的努力會更加絢麗多彩。”
課堂中也存在著許多不足,比如在講解扎結方法時只是老師在講解,比較枯燥乏味,還有學生在扎結過程中扎結的不緊,以致顏色浸入,藍白色調不明顯等等。
扎染課結束之后,學生都圍過來問顏色能掉色嗎?你給我們的T恤為什么是濕的?我們下節課還想學扎染等等,我知道,學生對扎染的興趣已經調動起來了,我們這一模塊的學習一定會出色的完成,扎染文化一定會傳承下去。
根據《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工藝模塊的要求,旨在通過我國優秀精湛的傳統手工藝作品的鑒賞和制作實踐,讓學生了解祖國優秀文化遺產,了解工藝的涵義和制作特征,增強工藝意識和動手能力。扎染課的開設達到了新課標的要求,加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全面了解了扎染文化,并將扎染文化傳承下去。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曾說過:教師的成長公式是成長=經驗+反思,教學中的許多地方都需要我們及時的反思,反思是教師在平時對自己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活動中的成功與失敗、亮點與遺憾以及瞬間靈感進行總結分析、學習完善的活動。希望我在反思中完善自己,在反思中提高自己,在反思中成長。
參考文獻:
[1]《高中新課程標準》
[2]《中國工藝美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