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玲
【摘要】本文以“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為例,介紹了網絡協作學習和網絡協作教學的理論知識,并對基于課堂的網絡協作教學模式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討論。通過利用Eduprisc數據庫,構建了網絡協作教學支撐平臺,形成了立體化的教學模式,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共享。
【關鍵詞】網絡協作教學 ?計算機 ?文化基礎 ?Edurpisc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220-01
隨著科學技術和互聯網產業的不斷發展,基于校園網絡的教學活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技術支持、保障和發展機遇。如何利用網絡開展教學活動、進行教學評價、優化教學過程已成為教師和高校管理者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以“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為例,進行了基于網絡協作教學模式的研究和探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并在實施的過程中對教學資源建設方面也進行了一些實踐性工作。
一、基于課堂的網絡協作學習和網絡協作教學
1.基于課堂的網絡協作學習的優點
協作學習,是指以小組或團隊為單位,將問題分成多個小任務,各個成員負責不同的部分,以目標設計為先導,在一定的激勵機制和時間限制下,共同完成問題。
與傳統的個別學習、競爭學習相比,協作學習具有以下優點:(1)更加注重團體的力量;(2)更能發揮學習者的創造性和主動性;(3)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4)使學習目標更加明確;(5)能更深入地理解問題和掌握知識;(6)并能促進高級認知能力的發展。
2.基于課堂的網絡協作教學
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奧蘇貝爾的“學與教”理論。這種教學模式雖然在理論和實踐上已具備扎實的基礎,并且發展得很完善,但實踐證明,在實際應用中這種模式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教學模式單一;交流互動較少;學習者比較被動;教學場所封閉等。
而網絡協作的教學模式,除了具備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外,還具備了課堂教學所沒有的優點。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互聯網技術的介入,使學生成為教學中的主體,積極主動的利用互聯網實施更全面的學習活動,有利于培養自己的創造力和發展創新思維。
每個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網絡協作教學當然也不能例外,而它的不足之處是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基于課堂的網絡協作式教學,可將傳統的教學模式和網絡教學模式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優勢互補的有效教學模式。
二、網絡協作教學模式下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建設
以“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為例,該課程的體系結構由課堂理論教學、計算機實踐教學和網絡輔助教學三部分組成。網絡協作教學模式,要求在充分發揮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的同時、輔以計算機教學手段、將傳統教學和網絡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建立了起以課程結構為基礎,以傳統教學與網絡教學互補為手段、整合優秀教學資源為內容、符合學校辦學特色的多維計算機教學輔助平臺,全方位提高了該課程的教學質量。
1.課堂教學資源建設
教師在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和進行專業方面的學術研究外,要更加注重對學生講授理論基礎性知識,并適時加強對學生計算機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學校應組織骨干教師,根據教學經驗精心編寫了教學方案和配套的多媒體課件、以此來應對教學中的突發狀況、滿足教學的實際需要。除此之外,課件中應突出課程的重點和難點,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或視頻,實現教學手段的直觀性;從而使教學更加生動、形象、更易于學生接受;加深學習印象、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
2.實踐教學資源建設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教學活動的關鍵環節。實踐教學方案,應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目標,逐步實現課堂理論教學與實驗課程相配套。此外,為了保證教學改革的成果能應用于實踐教學,要求教師要適時更新、補充和完善相關資料。
3.網絡教學資源建設
為了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幫助,協助學生進行網絡協作學習。學校應建立開放的網絡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便利的網絡協作學習的平臺。例如:電子教案、網絡課件、教學視頻、實例練習、典型案例、優秀作品等,并及時根據課程的進度及變化對資源進行更新。
4.輔助教學資源建設
在完善網絡教學資源的同時,還應積極的配以輔助教學,這樣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的實現知識的理解和鞏固。例如:某些學校為學生提供了在線教師、網絡答疑、在線討論與知識自測等一系列動態網絡教學資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自主學習,最終達到個性化人才培養的目的。
小結
基于課堂的網絡協作教學模式,在繼承了傳統教學優點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同時,通過教學資源網絡化,實現并強化了資源的共享;教學資源的建設應和網絡教學平臺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利用先進的網絡與數據庫技術,在保證教學資源質量的同時,實現最大范圍的資源共享,以此來實現有效教學與學習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肖海鵬,謝銘瑤,彭劍,等.基于可控學習路線的網絡課程建設與實踐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4(13).
[2]岑俊杰.Sakai平臺在混合式教學中的應用實踐[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