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機械零部件測繪》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突出基本技能的要求,探索該課程學習領域的設計開發實踐,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強化了學生的工程實際綜合應用能力和工程素質。
【關鍵詞】零部件測繪 ?學習領域 ?開發探索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236-01
職業教育中學習領域課程是把學習理解為工學結合地理實一體化的職業能力發展過程,它為學生提供理論與實踐整體化鏈接的綜合性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 學生通過一個學習領域的學習,可完成和處理某職業一個典型情景問題的典型工作任務;通過學習若干成體系的學習領域,學生可以獲得某一職業的從業能力。《機械零部件測繪》作為技工院校學生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多年來在傳統學科體系授課中有很大的束縛,筆者此次課程開發探索正是針對這一現實,通過對機電行業及制造大類專業畢業生從事的崗位(零件加工、產品裝配、產品設計等工作)進行調研,緊扣職業活動的要求對本課程內容進行重構,強調工作任務和行為過程,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一、本課程學習領域的確定
通過分析制造大類專業畢業生所從事崗位的工作過程,并與企業實踐專家多次研討,得到了數控技術應用專業若干代表性工作任務。這些代表性工作任務都涉及識讀工程圖、計算機繪圖、產品開發等相關內容。經研討最終確定了機械零部件測繪等8個典型工作任務。同時結合原有的《機械制圖與計算機輔助繪圖》課程內容,進行職業與專業活動、崗位、學科體系、教學對象等的分析,將典型工作任務轉化基于工作過程的工學結合地理實一體化課程。
二、本課程學習領域的開發
學習領域的設計要對典型的工作任務進行教學處理,實現學習情境化。《機械零部件測繪》學習領域根據制造專業技師在工作崗位上所應具備的識讀復雜零件圖、測繪機器零部件、設備的設計及制造能力,以基于工作過程的一體化課程的要求,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相關和后續學習的需求,開發設計了8個學習情境,128課時的課程。
三、本課程學習領域的特點
1.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本課程把工作過程和教學緊密結合在,把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主角,把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教師為學習過程的導演。通過獲得信息、制定計劃、實施計劃、檢查、評價來完成每個工作任務,在工作中掌握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培養工作能力和團隊精神,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2.基于工學結合地教學內容。將理論和實踐知識緊密結合,突出工作任務與理論知識點的聯系,充分考慮學習內容的實用性、典型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拓展性等因素,同時結合專業能力的要求,在每個學習情境中合理分配知識點,在內容構成上滿足后續學習領域以及工作崗位的需求。
3.基于過程跟蹤的評價方式。將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相結合。這種評價方式更加突出了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能夠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三維度(態度、能力和效果)。
本課程學習領域的開發探索,旨在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能力,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與合作,使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都有較大的收獲,取得了比傳統教學更好的教學效果。初步實踐也證明,它更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有利于提高其工程綜合素質,符合技術技能型應用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
作者簡介:
楊興新(1982年-),男,講師,現就職于金華市技師學院,主要研究方向:工程圖學及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