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玉 夏暢斌 劉春華
【摘要】本文根據環境工程專業認證標準中通用標準及專業課程設置要求等內容對本校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分析,闡述了兩次課程體系調整后的成果,最新2013年制定的課程體系符合認證標準要求,且在實踐課程設置和專業選修課程設置方面凸顯了特色。
【關鍵詞】環境工程 ?專業認證 ?課程體系優化
【基金項目】面向專業認證的環境工程專業教學改革實踐(長沙理工大學教改項目:JG1120)。
【中圖分類號】G40-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242-01
一、前言
本文將闡述專業認證中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基本要求與設置內容,分析其與專業認證標準的符合性,依據已有學科基礎,確定我校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優化思路,最終目的是使得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和教指委要求接軌,減少工作適應期與磨合期,真正能使學生出校門就能適應本專業工作。
二、環境工程專業認證標準對課程體系要求簡要分析
根據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和環境工程專業認證標準(以下建成專業認證標準),環境工程專業課程設置對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專業基礎、專業課程四類課程的內容提出了基本要求,可在滿足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增設特色課程。
?誗專業認證標準重理論基礎、寬就業口徑
?誗專業認證標準中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較全面
?誗專業認證標準中核心課程設置重點突出
?誗專業認證標準中實踐環節有較高要求
三、我校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修訂成果
我校于2010年和2013年啟動了兩次課程體系修訂,針對專業認證標準,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較大的調整。調整后本專業以“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強素質”作為辦學指導方針。依托我校化學、化工、生物等學科及本專業省優秀實習基地,定位于環境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設置環境工程設計與環境影響評價等專業方向課程,面向有志于環境保護的人才,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環境工程學科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作為注冊環保工程師和注冊環評工程師的預備力量服務社會各行業。
(一)厚基礎寬口徑的基礎課程調整,增加了實驗學分比例
厚基礎,包括高數、物理、化學、電子電工、制圖等基礎課程超過50分,涵蓋了認證標準所要求的所有課程,還在化學課程方面進行了較大的修訂,增加了化學實驗教學的比例,四大化學與儀器分析實驗課程比例由13:5修訂到12:7,極大地增加了動手能力培養的機會。
(二)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及相關實驗課設置必修與限選,確保滿足標準要求
根據標準要求,設置環境科學概論、環境工程微生物、環境化學、環境監測為必修課程,環境工程微生物實驗、環境化學實驗和環境監測實驗也相應改為必修,加強了專業基礎理論與實踐課程,在專業課程之前,基礎課程實驗與專業基礎課程實驗不斷線,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來夯實專業基礎。
(三)專業核心課程分為四大污染控制方向
我校開設環境工程專業以來一直開設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四門核心課程,設置了水和大氣的污染控制工程實驗及課程設計。調整后增加了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實驗與課程設計,增加了水和大氣實驗課程的學分數。
(四)實踐教學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和加強
我校的實踐環節改革較早,課程設計及各項實習均達到甚至超過了標準要求。但由于實驗設備投入有限,在實驗方面稍有欠缺。本次調整加大了實踐教學尤其是核心課程的實踐教學學分比例(如前所述),目前專業實踐課程學分達36學分,加上基礎課程實踐環節一共有50學分,接近總學分數的30%,全部為必修。著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等。
(五)特色課程的設置
除滿足專業認證標準中要求設置的必修和選修課外,保留了一些原有的特色課程:包括環保設備原理與應用及其課設,環境影響評價及其課設;新設置了一些特色課程:環境影響評價導則與標準、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與案例分析、污染預防學、公路環境保護、電廠環境保護、純水制備技術、注冊環保工程師專業基礎、環境工程前沿及創新方法等。
四、總結
經過本輪課程體系優化調整,從基礎課程、專業基礎、專業核心課程等方面均達到了認證標準要求,尤其在相應實踐課程設置方面有較大進步,大大超過了標準要求;根據本校特色設置了新的特色課程,基本形成了寬口徑重基礎的課程體系,與市場需求的注冊環境保護工程師、注冊環境影響評價師的要求結合更緊密,有利于畢業學生加快適應社會的步伐。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試點辦法.2007,8.
[2]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委員會,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試行).2008,1.
作者簡介:
趙文玉(1974-),女,湖南婁底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環境科學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