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筠



【關鍵詞】《大漢絕唱——滿城漢墓》陳列;設計構思;陳列特色;十大陳列展覽精品
【摘 要】2013年9月,伴隨著河北博物院新館的對外開放,新改陳的《大漢絕唱——滿城漢墓》陳列正式與觀眾見面。新版陳列綜合社會各界意見,對1999年版《滿城漢墓》陳列做了較大修改,陳列內容更加豐富,展品更加多樣,特色更加鮮明,在業內和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榮獲第十二屆(2014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本文從選題優勢、主題定位、內容框架、展品組織、設計亮點等五個方面詳細論述了該陳列的設計構思及其特色。
一、 選題優勢
1968年發掘的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和王后竇綰墓,是20世紀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在新中國考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兩墓開鑿在山巖之中,規模宏大,由墓道、甬道、北耳室、南耳室、中室、后室六部分組成,墓穴鑿成后,又在洞內修建木構瓦房和石板房,房內布滿奇珍異寶,儼然兩座豪華的地下宮殿。兩墓共出土銅、鐵、金、銀、陶、玉、石、漆木、骨角、玻璃、象牙等類器物一萬多件,用途包括喪葬用具、車馬出行、武器裝備、家居陳設、烹飪飲食、梳妝盥洗、日用雜器、文具文玩、醫藥用具、計量器具、生產工具、樂器、俑人、錢幣等,出土器物不僅數量多,而且制作精美,銅器鎏金銀、錯金銀、鑲嵌珠寶,玉器雕琢精細,陶器加施彩繪,有些器物是以前考古發掘中未曾見過的。這些林林總總的文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社會財富積累情況、社會文明程度和文化審美趨向,在印證歷史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這樣兩座宏大豪華、出土文物豐富、有確切年代可考且保存完好沒被盜掘過的漢代諸侯王和王后墓,無疑是舉辦專題陳列的絕好題材,它們時代背景清楚,信息保存完整,研究成果豐碩,展品量大質優,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展現地域文明,揭示漢代社會生活形態和文化形態,幫助廣大觀眾了解歷史,求知審美,都將產生積極作用。
二、 主題定位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滿城漢墓文物曾多次獨自或聯合辦展,至今已陸續在世界五大洲的數十個國家展出,在國內也在多個城市進行了巡展。在館內,1987年推出了滿城漢墓的常設陳列,1999年進行了更新, 2006年河北博物院改擴建工程上馬后,為迎接新館開館,我們又開始構思新版《滿城漢墓》陳列。
幾十年來,盡管舉辦過多次陳列展覽,但沒有一次是對滿城漢墓的全面展現。短期展覽主要是展示代表性文物,間或配幾幅考古發掘照片。兩版常設陳列,87版把重點放在了劉勝墓墓穴復原上,1300平方米的展覽面積,用于文物展示的僅占三分之一,展出文物不足百件(套)。99版定位在精品文物展示上,展出文物200多件(套),在展示中雖然對滿城漢墓的發掘和相關歷史背景做了一些介紹,但比較簡略,觀眾看后總是感到不滿足,問這問那,渴望了解滿城漢墓的更多內容。
此次改陳,我們決定改變思維定式,辦出一個不同以往的滿城漢墓陳列。經反復研究論證,我們把陳列的主題確定為:全面展現滿城漢墓的的考古發掘成果和學術研究成果,揭示滿城漢墓作為中國20世紀重大考古發現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傳達漢代相關歷史文化信息,展現漢代人的精神風貌、風俗時尚、情趣愛好,使觀眾在這特有的環境中體味歷史,追尋傳統,獲得有益的知識和啟迪。
根據主題定位,我們給陳列定名《大漢絕唱——滿城漢墓》(圖一),并確立了陳列設計的基本思路:一是全面展現。滿城漢墓從陵區到墓穴,從葬制到隨葬品,再到墓主人的身份,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體現著墓主人的身份。正是這樣一個整體,才構成了它作為重大考古發現的內涵與價值,展示時,應充分運用考古發掘資料和多方研究成果,對滿城漢墓的遺跡、遺物進行全方位的詮釋和解讀,盡量把方方面面的情況都說清楚,使觀眾通過參觀,確實感受到滿城漢墓的不一般,感受到它的重大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二是平實展現。《滿城漢墓》作為一個古墓葬專題陳列,反映的是當時人們的生活習俗,展示時應脫開“考古”的路子,改為“說古”,一件一件文物平實道來,告訴人們它們是做什么用的,怎么用。有的文物不完整了,甚至損毀了,告訴人們它們原本是什么樣子。一切學術的東西、觀念的東西都隱含在“說古”的背后,讓觀眾自己去感悟,去認識。三是以漢代社會歷史為背景。所有遺跡、遺物都是某個特定歷史時代的見證物,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滿城漢墓作為重量級大墓更是如此。展示時,應全力展現其內容與漢代歷史文化的關聯,不論是框架結構、文字說明還是輔助展品,都應置于漢代社會歷史的大背景之下,這樣,問題才能說明白,文物的內涵和價值才能顯現出來,才能達到傳播中華文明、普及歷史文化知識的目的。
三、內容框架
陳列分為驚天發現、陵山古墓、劉勝其人、棺具、金縷玉衣、玉器、玻璃器、人俑、車馬、幄帳、燈具、爐具、日用雜器、文具文玩、醫療器具、錢幣、兵器、鐵工具、烹飪飲食、石磨、陶器等21個主題單元,前3個單元介紹古墓的發現、發掘、陵區布局、墓室構造、隨葬品分布、墓主人生平等,后18個單元展示墓中出土的文物。
滿城漢墓文物種類多、數量大,展示中如何分類是個頗費斟酌的問題。經反復研究討論,我們最終確定按文物的初始形態——使用功能來分類設單元。這樣展示,便于組織展品,不會出現同類展品交叉打架的問題。而且從觀眾角度看,這種展法最接地氣,參觀時逐類觀看,是一個個相對獨立的主題,合起來看,則是一幅壯觀的漢代社會生活畫卷,漢代人的精神風貌、藝術喜好、習俗風尚乃至生產力水平、社會財富積累情況、社會文明程度和文化審美趨向等等,都可從中窺出端倪。
具體展示上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直接上展線的內容,展示主體是文物及1968年發掘現場照片,還有一些繪圖、照片、列表、拓片、模型、虛擬場景、動畫演示等輔助展品。另一個是知識鏈接,通過觸摸互動系統,展現與主體內容相關聯的歷史知識,如“西漢中山國史料”“中山靖王劉勝史料”“玉衣九問”“漢車圖像”“燈具銘文釋讀”“說漢字”“漢代人的飲食”等。知識鏈接是對主體內容的延展,意在提供更多的信息,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
四、展品組織
1.文物展品的組織。滿城漢墓共出土文物一萬多件,其中車馬器、幄帳帳構、錢幣共計7000多件,其它各類器物3000余件。自1971年滿城漢墓文物在國內外公開展出以來,經常拿出來展示的不足百件,1999年版陳列是展出文物最多的一次,也僅展示了257件(套),其它的40多年來一直深藏庫中未曾與觀眾見過面。此次辦展,我們確定了“全面、系統、完整”的文物展示原則,希望通過展覽,讓觀眾看到一個真實完整的漢代諸侯王隨葬器物群。
為此,我們對文物進行了認真細致的梳理編排。第一步,根據新的考古資料和專家意見,對當時未確定功用或是對其功用推斷不當的器物進行重新界定和定名,如當初定名為儀仗頂飾的11件銅器件,經與其它漢墓類似文物考察比對,認定它們是古樂器瑟和筑上系弦用的銅枘。一件由承盤、三足器、平底皿、帶流勺組合而成的銅器皿,當初定名為燈,經仔細觀察分析,發現其顯然無法作為燈使用,但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專家們說法不一,為此,我們把它定名為銅組合器,在說明牌上如實講明其用途尚不明確。第二步,對這些細細碎碎的文物進行分類,按類設置單元。共分出18大類,其中15類是按器物的使用功能劃分,3類是按器物質地劃分。雖然這3類器物是按質地劃分,但在使用功能上卻也同一,所以在總體感覺上還是比較協調的。第三步,確定上展文物清單,所分18類文物,除去殘損特別嚴重和重復品過多的,其余均在挑選之列,最終確定上展文物1605件(套)、銅錢2300枚。若不算銅錢,上展文物比1999年版增加了6倍多。最后一步,對各單元文物進行展品組合設計,確定展示重點及相應輔助展品(圖二—四)。
與文物有著同等價值的,還有1968年拍攝的發掘現場照片,內容包括陵區遺跡、墓室情況、發掘清理情況、重點文物出土情況等。這些照片真實記錄了滿城漢墓的發現和發掘景況,此次辦展,我們對照片進行了一次全面征集整理,共收存照片150余幅,其中60余幅用于陳列中。
2.輔助展品的組織。滿城漢墓文物歷經兩千多年的歲月滄桑,單看器物本身很多信息已無法看懂,需要借助一些間接材料進行解讀,這些間接材料即是我們所說的輔助展品。此次陳列,我們使用了較多的輔助展品,包括繪圖、照片、拓片、印文、摹本、列表、模擬場景、復原模型、動漫演示、觸摸互動系統、視頻投影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繪圖,內容包括文物復原、紋飾摹繪、結構及用途、使用方法示意等。其次是照片,多為文物局部細部特寫,用來傳達該文物的一些重要信息。如羊尊燈,展示時背部燈盤是打開的,配展一幅合上燈盤的照片,告訴觀眾羊尊燈不作為燈使用時,還是一件很不錯的陳設品。銅鏈子壺,設計得非常巧妙,蓋上的短鏈與肩上的長鏈套合在一起,提起鏈子,鏈子被拉緊的同時壺蓋也被扣緊。展示時壺的鏈子是自然下垂的,配展一幅鏈子上提、壺蓋扣緊的照片。拓片主要是器物銘文,50余處器物銘文均有拓片和注釋,有代表性的隨器物展示,其它的作為知識鏈接在觸摸屏中展示。印文包括文字印章上的文字和肖形印上的圖形,與器物放在一起展示。
有三類文物設置輔助展品較多。一是代表性文物,如金縷玉衣,設置了圖文板塊“玉衣的出土”“玉衣的形制”“玉衣的復原”,三維動畫“玉衣內的小件葬玉”,視頻投影“玉衣的制作”,知識鏈接“玉衣九問”等,系統介紹有關玉衣的知識;長信宮燈,設置了專版文字和專題片視頻,對燈的造型、結構、制作工藝、銘文、傳承等進行詳盡解讀;錯金博山爐,設置了三維動畫,對爐的構造和細部紋飾進行形象演示。二是需要對某些信息進行詮釋的文物,如金銀醫針,設置“《黃帝內經》關于九針的記述”簡表,使觀眾了解不同醫針有不同的名稱、形狀和功用,可對照簡表對所展醫針進行識別;銅漏壺,設置“銅漏壺使用原理”動畫演示,讓觀眾了解銅漏壺是如何計時的;權、尺等計量用器,設置“西漢度量衡單位及進位關系”簡表,介紹漢代度量衡知識,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文物。三是器具部件,有些器具的主體部分已經朽毀,只剩金屬部件,展示這類部件,需要借助輔助展品把完整器具介紹清楚。如墓中隨葬的10輛馬車,出土時木質的車構架朽毀,僅存各種金屬車部件(圖五),配合這些部件的展出,設置了原大的馬車復原模型(圖六)和“馬車分體結構圖”“滿城漢墓出土馬車結構”動畫、“漢車圖像”知識鏈接等,對漢代馬車的形狀、構造進行詮釋。再如墓中隨葬的多具弓弩,出土時木制的弩臂、弩弓已朽爛,僅存銅弩機,配合銅弩機,設置了弓弩復原模型和“弩機結構與發射原理”動畫、“射弩圖”漢畫像石臨摹、“射弩獵禽”電子游戲等,對弓弩的起源、結構、功用、發射原理進行詮釋。還有墓中隨葬的多具古瑟,出土時木質的瑟板和絲質的弦已腐朽無存,僅剩下系弦的銅瑟枘,配合銅瑟枘設置了“鼓瑟圖”漢畫像石臨摹,對瑟的形象和彈法進行詮釋。
輔助展品的設計,內容上注重寫實,以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為依據,不含演繹和創作成分,以確保其科學性和真實性。形式上講求實用性和多樣性,一切從內容出發,不搞花架子,廣攬博采,繁而不鬧。
五、設計亮點
1.風格典雅厚重,盡顯漢風漢韻。陳列以深木色為主色調,配合黑色、紅色和金色,整體布局重點突出,錯落有致,迎門的仿石屏風上,刻畫西漢前期幾位皇帝及王侯貴族出行場面,揭示了滿城漢墓的時代背景,展板設計以漢畫像石圖案為基本素材,簡潔洗練,整個陳列盡顯漢風漢韻,形成典雅厚重、恢宏大氣的風格。
2.依靠大型文物布局造勢。滿城漢墓文物中,細小器物居多,現存體量較大的只有金縷玉衣、石磨、大酒缸(33件)、彩繪大陶盆(12件)。設計時,我們對這些大體量文物給予了特別關注,依靠它們布局造勢。如為金縷玉衣設置了大型展臺(圖七),形成第一展廳的展示高潮;石磨展柜設計成模擬磨房,成為烹飪飲食展區的一個亮點;大酒缸在展臺上裸展,上方配一組陶器出土時的照片,增強了陶器展區的氣勢(圖八)。對已朽毀的大型文物,我們也做了一些特殊設計,如棺具,采用全息成像技術,對劉勝一棺一槨和竇綰鑲玉漆棺進行三維立體展示,畫面逼真,猶如原物呈現;馬車,復制一架原大模型置于展區中央,周圍展柜內的所有馬車器件都能在復原模型上找到其位置,既增加了觀眾對漢代馬車的感性認識,又增強了展覽氣勢。
3.繪圖類展品見物見人,鮮活靈動。展覽共有輔助性繪圖60余幅,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文物式樣或圖案紋飾的還原,一類是文物使用功能的詮釋。第二類繪圖我們選了很多漢畫像石中的人物圖形,通過這些人物來詮釋文物,如用穿長衣束腰帶的人物詮釋帶鉤的系法,用照鏡人物詮釋銅鏡的用法,用鼓瑟人物顯現瑟的形象和彈法,用系書刀人物證明書刀是漢代文人必備的文具,用兵士執兵圖詮釋各類兵器的用法,用農人勞作圖詮釋各種鐵農具的用法等等。這些源自漢畫像石的繪圖,既對文物進行了解讀,又增強了展示氣氛,使展覽更加鮮活靈動,情感上與觀眾貼得更近。
4.知識鏈接為觀眾提供更多的信息。展覽除直接上展線的內容外,還把與展線內容緊密相連的一些延展知識打包成塊,通過觸摸互動系統讓觀眾自主觀覽。對這些知識鏈接,我們精心包裝,精心設計,盡量做到內容上通俗有趣,形式上生動活潑,很受觀眾歡迎。如“玉衣九問”,把以前展覽中觀眾提問較多的問題集中起來,形成“玉衣是做什么用的”“為什么要用玉做葬衣”“什么人可以穿玉衣”“玉衣是怎么穿在身上的”“玉衣出土時是什么樣子”“玉衣里面的尸骨還在嗎”“為什么只發現了漢代玉衣”“制作玉衣的費用”“別的漢墓里也有玉衣嗎”9個環環相扣的問題,以一問一答的形式呈現給觀眾,每個答案控制在100字以內,語言精煉,以方便觀眾快速閱讀,每個問題還根據內容配制了繪圖,增強了可看性。
5.多媒體展示手段運用得當,增強了展示效果。當前博物館的陳列展覽,運用多媒體展示手段已成為常態。多媒體的運用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增加信息量,增強展示效果,用得不好,畫蛇添足,喧賓奪主,這方面經驗多多,教訓也多多。此次陳列,我們精心設計、合理使用多媒體展示手段,共設置多媒體展示項目5類20項,其中虛擬場景“豪華的地下宮殿——劉勝墓”(圖九),在模擬墓洞內進行三維動畫演示,如實還原墓室的結構、布局及隨葬品分布,演示時由墓中出土文物“銅說唱俑”引領介紹,增加了趣味性;全息影像“劉勝、竇綰棺具”,利用全息成像技術,對棺槨的形制、構造及棺內隨葬品進行形象演示;三維動畫“劉勝殮葬用玉”“滿城漢墓出土馬車結構”“錯金博山爐”等,對文物構造及細部紋飾進行全方位立體演示。從最終效果看,多媒體展示從選項到設計都比較成功,大大增加了內容信息量,增強了展示效果。
6.展柜采用進口低反玻璃,科技含量高。展柜全部采用進口低反射夾膠超白玻璃,反射率低,透光率高,能有效阻隔紫外線,并具有很強的防爆功能。低反玻璃展柜的使用,保障了文物安全,凈化了展廳環境,整個展廳顯得通透潔凈。
最后,以《大漢絕唱——滿城漢墓》陳列獲獎后的專家點評作為結語:“這是一個純粹的展覽,一個讓文物自身充分說話和講故事的展覽,‘大漢絕唱——滿城漢墓帶給我們不負眾望的驚喜和滿足:其一,文物豐富而精彩紛呈,展出文物1605件(套),涉及21個主題;其二,信息解讀既突出重點又兼顧全面,層次清晰;其三,虛擬場景、三維動畫、全息成像技術等多媒體手段的運用恰到好處。……展覽以恢宏的氣勢、莊重的風格全面地、多層次、多角度地還原了漢代貴族奢華的社會生活以及高雅的審美趣味,從中得窺漢帝國強盛的國力、高度發達的文明程度以及漢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其呈現的嶄新面貌也傳遞出中國博物館人追隨時代、推陳出新的文化訴求——博物館展覽盡可常展常新,這也正是博物館‘物存在的意義和恒久的魅力。”[1]
[1]陳淑琤:《大漢絕唱——滿城漢墓》(河北博物院),《中國文物報》2015年5月22日。
〔責任編輯:谷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