沵力
表達:個人化視角
那時,當空有烈烈艷陽。那時,你行走于眾人陣列,追日,向著不知名的遠方。時間過境,只留下四面八方風的呼號,颯颯不絕于耳畔。踏風而行,踏風而行,直行至山深夜永,萬籟都渾然一夢。霎時俱寂中,你忽然捕獲了心的密語……
生命流轉到一定階段,人汲汲于外的追求將會轉化為向內行走的探詢。因著生命的實現,最終要靠心靈的覺悟。在對古典精神和生活趣味的親近中,“70后”“80后”畫家生活在別處,于感性審美的天地展開了對內心深意的玩味。他們拒絕大而無當、千篇一律的公共主題和創作理念,而是更多地皈依心靈,建立起微觀的、個人化的敘事模式?!皬乃麄兊淖髌分?,可以看到他們這一代對現實的體察方式和對‘人作為繪畫主題的初步認識……他們切入現實與生活的視角有時候是非常生動和別致的?!保ǚ兜习舱Z)
最強烈、最真實的生命體驗,是“70后”“80后”藝術創造不曾枯竭的原初動力。黑夜與白晝、剎那與永恒、喧囂與孤寂、新生與毀滅……當心靈的深井被層層剖掘,那些暗涌的、糾纏的、幽微的、豐盈的泉水便會汩汩流溢,浸潤歲月的干涸,織成情思的經緯。于是,拋卻了刻意的深沉與繁復,放棄了對意義強迫式的追究,“70后”“80后”畫家真正跳脫筆墨形式,以個人理想和生存狀態來面對藝術創造,并以寓言般色彩展現了他們所關懷的世界。
這樣的創作猶如一方明鏡,在其中他們照見萬物,亦照見了自己。“理解一個人的精神生活,詩化的自我想象與虛構往往比寫實更真實。”(周寧《人間草木》)。拾起“70后”“80后”散落一地的筆墨片段,我們重筑了他們心靈的城堡。獨特的人生經歷和感悟是城堡的基石。其中每一片磚瓦,皆有著斑斕各異色彩。細密蜿蜒的溝壑,承載著、吸納著不同的文化基因,凝成墻壁豐富可辨的質感。而呼吸,藤蔓般攀援,彌漫整個空間,散發著消費主義、享樂主義造影下狂歡的舞姿,亦涌動著面對瞬息萬變物化世界的孤獨與彷徨?!?0后”“80后”的童年,連同它居住的房子、它嬉戲的鄉土、它造夢的搖籃,一起葬給了時光??墒撬鼜奈聪?。它留在用詩句譜成的生命里,與對現實的體認、對未來的憧憬一起,揉碎進了筆墨縱意的世界。追憶、冥想、苦思,甚至神經質、白日夢,是這個世界中不再閃躲的角色。以自我表達為核心,“70后”“80后”繪畫開始對內心之象進行多層次、多維度的呈現,并在藝術觀念、圖像方式、美學風格、視覺趣味上形成了不同以往的特色,呈現出一派“有我之境”。
借“我”之雙眼,發現一草一木、一暉一陰中的盎然詩意,“70后”“80后”畫境因對個人內心的護持、對生活意趣的尊重而顯得格外清新動人。濃郁的春,因暖風,因新綠,因潺潺流動的溪水,因庭中怒放的花枝;蕭瑟之秋,是朗月,是輕霜,是紛紛飄散的木葉,是檐下漸遠的燕聲。綿延不絕的歷史長河中,每一段生命都生動在場,跳蕩著綻開層層浪花,融匯成它激蕩人心的雋永。規避了烏托邦式的宏大敘事和英雄情結,“70后”“80后”畫家將視線投向對日常生存處境和經驗的把握。他們以平民化的視角,描繪身邊的人、眼中的物,從原點出發,喚起人們對平淡真實的回憶與喜悅。即便是歷史,在他們筆下也化為一個個活潑的細節。在他們看來,生活無處不滲透著歷史的因子,生活本身便是對歷史最忠實的呈現?!罢\實面對自己生命過程中的一切好壞經驗及所吸收的各個領域的所有知能,盡力宏觀地了解自身的文化、作品在歷史上的定位,當可自然展現時代感并建立自身的獨特語匯。”(“80后”畫家簡志剛語)向內行走,回歸真性,使觀者在“70后”“80后”作品中找到自己?;驓g愉,或悲傷,總是一個脫離了夸耀與浮華、不刻意修飾掩蓋的美好世界。它,直面復雜人生,貼近豐饒心靈,化生活于意境,以人生為筆墨,鮮活而靈動,持久而恒長。
真正的藝術,是獻給少數人艱難而神圣的事業,是淬煉人性的烈火,是心靈優異的回音。它疏離毫無生氣的空洞吶喊,拒絕自慰式的精神空虛,更決非玩弄技巧空無一物的呻吟。在自覺于繪畫本體、保持個體敘述自由的同時,如何完成筆墨對當代題材的處理、對時代氣息的展露,將成為“70后”“80后”繪畫孜孜以求的課題。筆墨個人化,非關私密,卻關乎探及靈魂的深度。以微觀視角看取生活,“70后”“80后”畫家并未淪陷于日常經驗的漩渦,在對某個事件、某個人物的具體陳述中喃喃自語。他們所執著的,乃是生命狀態的生動呈現。如寓言般的表達方式雖時顯迂回隱晦,但觀者沉潛于他們的作品,便自會發覺那其中所蘊藏的最深沉的省思、最切膚的苦樂和最真實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