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付裕博,1984年出生,黑龍江鶴崗人。2008年畢業(yè)于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中國畫系。現(xiàn)為黑龍江省美術家協(xié)會中國畫藝委會委員。就職于中國國家畫院青年畫院。
《藝術沙龍》:您怎樣評價“70后”“80后”畫家的藝術創(chuàng)作?
付振寶:“70后”“80后”的畫家已經(jīng)悄然崛起,絕大多數(shù)“70后”的畫家是受過傳統(tǒng)中國畫的滋養(yǎng)的,他們對筆墨的理解和認識、對圖式語言的運用、對技能技巧的掌握等已經(jīng)很成熟了。他們開始逐漸地擔當起這個時代的主角。“80后”畫家當下已成為市場的新寵而倍受青睞,這是我們這一代趕上了好時候,但在兼顧市場的同時如何把握學術這是至關重要的。我們這一代的青年畫家,對傳統(tǒng)的學習和研究是遠遠不夠的,李可染先生曾講“要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再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想想現(xiàn)如今的青年畫家肯把功夫下在“打進去”的有幾人?更談不上“打出來”了。談到這個話題,我想這也是對我自己的一個提醒。
《藝術沙龍》:怎樣理解中國畫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關于時代性,您有什么看法?
付振寶:在學習中國畫的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傳承是極為重要的,也是學習和掌握中國畫精髓的重要途徑之一,必不可少。首先中國畫有別于其他畫種,它有其獨特的認識理解、審美方式、技法訓練等,而這些規(guī)律的掌握恰恰是需要通過師長的傳承授業(yè)。“傳承”顧名思義是承載和肩負著中華文明幾千年文化、思想、品格、內涵等。這些理論知識的學習、技能技巧的掌握都是需要一代代的先賢們通過傳承來延伸和傳遞的。
關于時代性,我想世界上任何一種事物都是不斷發(fā)展向前的,中國畫的發(fā)展亦是如此。石濤講“筆墨當隨時代”,也說明了中國畫的發(fā)展是離不開時代性的。我們成長和生活在當下,作品就要具有這個時代的特征、氣息、風格、面貌,且具有學術性和歷史性。
《藝術沙龍》:您更在意市場認可還是學術認可?
付振寶:我更在意學術認可。學術好比啤酒,市場好比泡沫。有泡沫的啤酒不一定是好啤酒,但好的啤酒是一定有泡沫的。
《藝術沙龍》:您怎樣看待學生比老師的畫價高?
付振寶:我個人認為藝術從來與市場無關,還是盡量別往一起談。
《藝術沙龍》:請聊聊您最喜歡的藝術家。
付振寶:如果說最喜愛的藝術家,應該是在學術上有主張,有時代性的見解,對中國畫的發(fā)展有著重大貢獻的先生們。每一個時代都會出現(xiàn)一些關乎中國畫時代命運的畫家,他們有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對中國畫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有著鮮明的觀點和身體力行的切身實踐,并且教書育人,弘揚民族文化,如盧禹舜先生。
《藝術沙龍》:媒體宣傳對您有意義嗎?您覺得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網(wǎng)絡等哪種媒體更適合展示您的作品?
付振寶:我個人認為信息化時代的傳播一定大于任何形式的傳播度和廣泛度,但展覽的現(xiàn)場感又是任何信息傳播所不能代替的。尤其是觀看展覽,盡管照片還原技術等已經(jīng)非常先進了,但對原作的觀看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對于繪畫作品而言,身臨其境的觀看是任何手段所不能及的。
《藝術沙龍》:您訂閱期刊嗎?近期關注的報刊有哪些?
付振寶:主要訂閱的還是相對主流的刊物吧,如《美術》《美術觀察》等,以前更多關注的是圖像和影像資料,現(xiàn)在更側重于文字方面。在信息全球化的時代,多讀書還是非常必要的。
《藝術沙龍》:您認為互聯(lián)網(wǎng)對自己最大的好處是什么?
付振寶: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jīng)成為了當下最重要的傳播途徑之一,對我們來說最大的好處是能更快速、全面、廣泛地去了解世界。就我們而言,在了解和認知世界的同時,世界也同樣在了解和認知我們。
《藝術沙龍》:過去的一年中,您邂逅了哪些好書?
付振寶:主要還是關于繪畫方面的書籍看得多一些,最近重新看了一遍《徐悲鴻的一生》。
《藝術沙龍》:對未來一段時期的創(chuàng)作,您有何打算?
付振寶:接下來一段時間的創(chuàng)作可能會延續(xù)第十二屆美展的題材,進行探索和完善。藝術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藝術家是需要有自我的堅守和獨特風格的,趁著年輕應該多去探究。藝術的探索還有很多種可能性,為什么不大膽地去嘗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