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日,在黑龍江慶安縣火車站候車大廳,慶安縣農民徐純合在與慶安站派出所民警發生沖突后,在警告無效后,被民警李樂斌開槍擊倒身亡。調查認為,李樂斌開槍是正當履行職務行為,符合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及公安部相關規定。
慶安槍案,也再度引發了對警察開槍規范問題的討論——警察如何開對槍?當場擊斃后應該如何展開調查?
何時開槍
對這一事件,公眾的關注和質疑主要集中于三點:民警為何選擇開槍?開槍的必要性和合法性是什么?為何會一槍斃命?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警務戰術專家李和教授對現場視頻進行了仔細分析。他認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以及今年5月1日開始施行的《公安機關人民警察佩戴使用槍支規范》,李樂斌開槍行為是合法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二條規定,人民警察使用警械不能制止,或者不使用武器制止,可能發生嚴重危害后果的,可以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使用武器。
條例第九條規定,對于出現以暴力方法抗拒或者阻礙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職責或者暴力襲擊人民警察,危及人民警察生命安全的緊急情形,經警告無效的,可以使用武器。
“民警處置非常果斷,開槍沒有任何問題,而且在當時情況下也是被迫開槍。”李和指出,徐純合的行為已經構成暴力襲警,危及到了民警生命安全。“如果當時不制止,不僅可能危害民警,還可能危害其他群眾。”
根據《公安機關人民警察佩戴使用槍支規范》第十五條規定,人民警察判明有《條例》第九條規定的暴力犯罪行為的緊急情形之一,經口頭警告或者鳴槍警告無效的,可以開槍射擊。來不及警告或者警告后可能導致更為嚴重危害后果的,可以直接開槍射擊。
“口頭警告與鳴槍警告有同等效力。”李和表示,“對于鳴槍示警是有條件的,在候車室鳴槍可能要導致后果的,口頭警告可能更好。”
但廣西思貝律師事務所律師阮子文認為,民警開槍不具正當性。第一,對于一個酒醉之人而言,關于暴力襲警之暴力未達法律之規定標準。第二,民警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應達無法避免不能避免之客觀現實,而非推定或假設。第三,民警開槍應是唯一且必然之選擇,其應與民警爭吵摩擦或有普通妨礙公務之行為,擾亂公共秩序之行為分開。必須指出的是,徐某并沒有對不特定的公眾實施傷害或其他有違公眾生命安全之舉動或行為,所以民警開槍未達法律規定之法定條件或程度。同時,他認為,民警有足夠時間去選擇和思考恰當的執法方式。
兩難困境
實際上,警察配槍曾一度被限制。11年前,公安部施行“五條禁令”,其中有兩條涉及槍支管理,若違反,不僅當事警察受罰,還要追究領導責任。中國槍支管理由此驟然收緊。在中國警察當中,多年未碰過槍的不在少數。
根據1999年實施的《公安機關公務用槍管理使用規定》,對配備、使用槍支的警察必須進行專門培訓考核,每年進行一次以上實彈射擊訓練。但實際上,除了刑警、特警等特殊警種外,很多基層民警實際上達不到這一要求。
近年來,隨著治安壓力的加大和恐怖活動的出現,公安系統內部“敢于亮劍”的呼聲日趨強烈。發生在去年的昆明火車站暴恐事件,中所暴露出的警察配置、使用武器方面的不足,在公安系統內部引起強烈震動,此次事件被認為是推動此次公安用槍觀念變革的一個轉折點。
但在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軍事法學系講師傅達林看來,中國警察用槍的兩難困境,其根本原因是中國內地對警察用槍的法治化規制并不成熟。
傅達林說,警察臨機判斷能力不強是當前中國民警用槍方面最大的問題。而開槍之后缺乏事后評估,就導致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而香港則注重事后的教育培訓,把每一次開槍都當成是一個學習的機會。“我們呢就要么是表彰,要么是處理,這樣下去無助于能力的提高。”
目前,中國警察用槍所依據的主要法律法規,是1996年國務院發布施行的《條例》。
《條例》中列出了15種可以用槍的情況。其中大多數情況在現實中極少發生。如“放火、決水、爆炸”,以及“劫持航空器、船艦、火車、機動車或者駕駛車、船等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的”。
與警察日常工作關系較大的,是“兇殺、劫持人質”、“聚眾械斗、暴亂”等。此外就是“暴力抗拒或者阻礙”警察執法或者暴力襲擊警察“危及生命安全”。但在湖南省江永縣公安局局長劉建能看來,什么叫“危及生命安全”,在實際操作中很難把握,要求民警在幾秒鐘內判斷威脅到什么程度也不現實。“比如他拿了把刀,是想砍死你還是嚇唬你?很難判斷。”
多名一線警察透露,在實踐當中,警察唯一明確可以配槍、用槍的,就是劫持人質案件。其它情況均未明確,而實踐中“不明確”通常就意味著不能配槍、用槍。
除此之外,《條例》中還規定了禁止用槍的情況,同樣被質疑不具操作性。比如,對“懷孕婦女”不得用槍,“懷孕七八月大肚子還好說,如果只懷孕三四個月看不出來怎么辦?”劉建能說。此外,當“犯罪分子處于群眾聚集的場所”不得用槍,但“將發生更為嚴重危害后果的除外”,何為“更為嚴重危害后果”也成問題。
劉建能認為,在警察用槍方面,比領導表態“敢于亮劍”更重要的,是制度上的保證。其中,制定具體的、可操作的用槍規程是當務之急。(《南方周末》2014.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