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蓉
宜興紫砂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中的一朵奇葩,經歷代薪火相傳,至今依舊綻放著新鮮的活力。紫砂壺作為宜興紫砂最獨特而出眾的載體,數百年來創造了無數藝術傳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壺藝傳承人,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紫砂壺又無意而必然地與中華傳統文化風俗巧妙地融為一體,因此,紫砂壺是藝術的產物、文化的載體和精神的提升。
對于當代制壺藝人而言,如何繼承、發揚和創新這一門傳統的手藝就顯得尤為重要,歸結而言,良好的文化藝術修養、扎實的功底、用心的構思創意是不變的創作原則,用藝術感知、用作品表達,不斷將紫砂壺藝發揚光大。紫砂“福滿大地組壺”(見圖1)就是一套集傳統和創新于一體的作品,該作品以三壺一體的組合效果,表現出精簡的風范、線韻的動感以及不拘一格的結構美,并滲透美好的祝福情感,提升整體的人文情感境界。現以這組壺為例,談一談其具體的藝術效果。
1 組合的形態,統一的美感
紫砂組壺尤其講究作品間的統一關系和獨立個性,它們是互補關系,但又具有相對的自主性,而組合起來就能產生更好的藝術效果。整套“福滿大地組壺”由三把壺共同組成,各呈特色又各具風韻,彼此風格一致且相得益彰,強調細節上的精益求精,多一分累贅、少一分單調,每一處搭配均恰到好處。三把壺線條感強,嘴、把、鈕各呈姿態,整體好似三位身形豐滿的女子在舞動雙臂,舞姿曼妙連貫,最重要的是她們仿佛正在跳一支缺一不可的三人組合舞,呈現出完美的視覺藝術效果。如圖從左至右三把壺,第一把形態優雅,扁圓狀壺身,壺底承三只高足,三彎壺流精致,似飛鳥額首,圈把在橫向上向后拉伸,張力大,蓋頂置一個茄柄狀壺鈕,并自然彎曲成一個弧度,頗為可愛;第二把即中間一把的形態相對第一把則略顯穩健端莊,壺身也為扁圓狀,壺底承三只高足,但三彎形壺流明顯拉長,壺流被牽引著向上、向前伸展,加重了整體的穩定氣息,耳形細圈把也盡力向上拉伸,從而顯得生氣十足,再加上壺蓋中央的一個垂直小柱狀壺鈕,更突顯和營造出安定、莊重的氛圍;第三把對比前兩把則明顯富有更為靈動、活力的特性,壺身風格一致,也呈扁圓狀,壺底同樣承三只高足,一彎形短流小巧簡潔、輕盈雅致,突出創意的三彎壺把舒展自如,由粗及細,就像一只飛鳥的尾翼,仿佛帶動了風的聲音,蓋頂一只細細的橋鈕靈氣俱現。“福滿大地組壺”充分展示紫砂壺在組合形態下統一的美感,趣味天成,帶給人發自內心的美的體會,從而更進一步地烘托渲染出其內在溫馨雅致的氣息。
2 精簡的個性,光潤的質地
中國人的傳統審美觀念崇尚簡約素淡,主張自然樸素的美才是最高境界,比如中國畫講究“以簡為貴”。藝術作品往往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紫砂壺亦然。紫砂壺造型豐富,光貨、花貨、筋紋貨各放異彩,而其中尤以光貨最具深層魅力,簡潔的紫砂光貨沒有復雜的裝飾、艷麗的色彩,全靠線條和形體的微妙變化來呈現造型神態,與傳統審美不謀而合。
“福滿大地組壺”集結了光貨的諸多要素特征,散發出柔中寓剛、骨肉亭勻的風采。三把壺造型雖有略微的差異,但均以壺身為中心向外拓展部件,壺身珠圓玉潤,稍作壓扁呈橢圓狀,拉伸力大、圓穩勻正,壺底以三只細小乳足托底,呈三足鼎立之勢,壺嘴和壺把的造型別致生動,以線條架構造型,線韻婉轉飄渺、轉折圓潤,壺鈕或圓、或直、或曲,瀟灑自然、干凈利落,整組作品通過“形簡而神不簡”的造型發揮而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彼此形成一種強烈的、抽象的畫面感,凸顯出生機勃勃的氣象。在造型上,“福滿大地組壺”可以說做到了精簡有范、不拘一格,一則堅持傳統光貨形態,顯得古韻悠悠,好似時光倒流,帶給人回味經典的感動;另一則又適當地融入創新,嘴、把、鈕形態各異,夸張而富有時尚動感,兼容并蓄、個性十足。整組壺胎色均呈紅褐色,質感如蛋殼般柔滑溫和,不僅養眼適手,其熱烈的色調更帶給人一種視覺上的沖擊力,其由內而外滲透的美的情調,營造出溫馨美滿的情感氛圍。
3 優雅的線韻,流動的輪廓
人有人的個性,壺有壺的氣場,紫砂光貨的表現力建立在線條的運用上。“福滿大地組壺”三件均為“光貨”圓器造型,珠圓玉潤、和諧大氣,主體與主體、主體與細節搭配得十分協調,整壺氣韻高雅簡潔,意境悠遠古樸,一氣呵成。并且該組壺在傳統光貨的基礎上,又做了更進一步的形象改進,主要是運用勻稱流暢的線條達到形象美感和意境效果的升華。壺體線形簡練而流暢,從壺頂一直到壺底與壺足,上下貫通,點、線、面的組合渾然一體,增強了整體的靈動感。三把壺在線條處理上清晰秀美、靜中有動,巧妙地展示出流動的輪廓美,無論是在縱向面還是在橫向面上都盡顯轉折的明快利落與圓融有力,既保持了整體的視覺平衡,更帶給人一種心靈舒適安定的感覺。
4 結 語
通過“福滿大地組壺”的創作,本人亦深有感悟,紫砂壺藝創作從來就不是單純的手工勞動,而是藝術與技術、思想與文化的結合,制壺人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打下扎實的技術功底,并將其真正轉化為紫砂藝術語言,賦予每一把壺藝術的生命和姿態,從而呈現給世人最精湛、最精彩的藝術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