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勇
紫砂壺發展至今已逾五百余年,它的文化性能也愈加明顯,并且成為衡量一把壺綜合價值的關鍵因素所在。在進行壺藝創作的過程中,恰到好處地融入一些人文內容或情感元素,將更好地烘托出壺的意境美感,達到深入人心的效果。自古以來,歷代制壺人無不對此孜孜不倦地努力著,創作出了許多精品佳作,也提煉出了許多經典題材。
紫砂壺中的人文元素大多源于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崇拜和對美好夙愿的表達,而題材的選擇和確立則具有多樣性。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這其中可以作為壺藝素材的內容數不勝數,只要勤于挖掘、善于構思,都能成為別開生面的壺藝形象。紫砂壺“馬到成功”(見圖1)的創作則取材于傳統文化中馬到成功這一成語典故,依托于其內含的精神主旨,經造型、裝飾等各方面表現,將其升華為壺的人文力量,優化了整把壺的性能價值。馬到成功的含義即形容事情順利,剛開始就取得成功,這個成語出自“秦皇拜石”的傳說,元朝著名作家關漢卿慧眼識寶,由這一典故創造出了“馬到成功”這個成語,為世人所喜聞樂見,是大眾美好心愿的象征,歷來就是各類藝術創作的常見題材,并且歷久彌新。
整把壺以馬到成功立意,而在具體的壺型及裝飾表達上,則充分融入藝術的力量,使其文化內涵得以具象鮮明地表現出來,進一步體現出形神一體、內外兼修的藝術品質。壺體造型端莊大方、古樸雅觀,延續傳統紫砂壺造型款式風格,并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進。壺身筒較矮,呈圓柱形,但肩部略窄,底部略寬,有一種上小下大的壓重感,更顯穩健厚重,同時,壺底部又順勢向下收縮,形成一定弧度,巧妙緩和上部重力,使之穩而不笨,更顯輕靈,富有一種跳躍的動感,與策馬奔騰之動態相呼應,雖抽象無痕,卻予主旨了然于胸。壺肩設計成平面狀,矮頸一圈與壺口連為一體,薄薄的圓形平蓋壓于口沿之上,密閉嚴絲,從上往下看,壺蓋猶如一塊玉璧,純凈無瑕,令人欣慰。壺嘴呈流線形,有一種前傾之力,嘴腹部裝飾如意紋線條,寓意如意美好的情感;壺把呈飛把狀,在造型中巧妙注入龍形裝飾,其整體好似飛龍銜于壺身上下兩端,進一步營造美好祥瑞的氣氛,升華作品的人文意境;壺鈕塑雕一整匹馬為形,雖經藝術抽象刻畫,融入了如意紋等裝飾,但馬之健美體態和奔放性情卻呼之欲出,巧妙對應“馬到成功”之主題,是對其最鮮明的呈現。除此之外,壺身刻浮雕的古代馬車圖案,圖案中駿馬奔馳,膘肥身健,栩栩如生,仿佛成功和目標近在咫尺,營造出積極向上的美好寓意。浮雕是紫砂裝飾技法之一,其以刻刀為材,融入金石篆刻等藝術特征,在紫砂胎體上進行獨特的藝術詮釋,并以立體生動的質感觸動人心。此處所刻馬車圖案同樣呈現出立體的質感效果,猶如一幅定格的影像流轉于壺身之上,使“馬到成功”之寓意得以淋漓盡致地表達。
人文寓意是紫砂壺的價值核心所在,綜觀這把“馬到成功”紫砂壺,其內在的人文寓意便以“馬到成功”這一典故出發,全面融入造型裝飾等客觀藝術形態,傳達人們對此所報以的美好情感。不僅如此,該壺通過對馬到成功的描繪,以駿馬奔騰之勢切入作品基調,傳遞出積極向上的人生哲學和智慧,只有面對目標敢為前進、不斷奔跑,成功才會離我們越來越近,也就是說,馬到成功提醒著人們應以此為方向,付出真行動,否則便僅僅是一份美好夙愿。
通過對“馬到成功”一壺人文寓意的探討,可得知紫砂壺創作并非只是單純的器皿制作,它是一項集藝術和文化于一體的綜合性創造。作為制壺人,我們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關注傳統文化,善于發現題材、挖掘元素、積累資源,最終以壺藝形式來詮釋生動內涵,展現獨特個性,使作品真正具有價值性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