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焉行為不端,源心術不正。”人的心理影響和決定其外在行為。現(xiàn)在有些腐敗官員在落馬后,不是從主觀上找原因,而是歸咎于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一味強調(diào)什么“現(xiàn)在都這樣”、“腐敗是被逼的”、“身不由己”等。為什么在同樣的環(huán)境中,有的領導干部能抵制各種誘惑,做到清白做官、干凈做事,而有的人卻蛻化變質(zhì)、墮落為腐敗分子?縱觀種種“被動腐敗”,與其說是身不由己,還不如說是情不自禁,是“自己扳倒了自己”。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扳倒自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的“心態(tài)”。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儒家學說認為,正心誠意然后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心就是要端正心態(tài)而不存歪心、不生邪念,去非分之想、棄貪婪之念。心態(tài)端正,自律意識就強;心態(tài)不端,各種潛在的不健康意識和欲望就可能滋生。廉潔心態(tài)是一種健康的社會職業(yè)心態(tài)。領導干部要成就一番事業(yè),首先要從調(diào)整好心態(tài)做起,要消除“當官不發(fā)財、請我都不來”的官財心態(tài),“船到碼頭車到站、吃點拿點不算貪”的放縱心態(tài),“上升無希望、不撈白不撈”的失落心態(tài),“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僥幸心態(tài)和“貪圖享受、快樂人生”的享樂心態(tài)。
欲望人皆有之,如果欲望不加以節(jié)制,就會膨脹,演變成貪婪,最后使人走向墮落。大量案例表明,部分心理失衡的領導干部對金錢等物質(zhì)利益有強烈的渴望。當將手中的權力用于謀取私利,并不會就此止住,相反地,欲望會進一步擴大,從而劃出一條清晰的墮落軌跡:欲望→滿足→新的欲望→更大的滿足。
朱元璋九世孫朱載堉有一首題為《山坡羊·十不足》的詩,形容欲壑難填十分貼切:“逐日奔忙只為饑,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卻嫌房屋低。蓋了高樓并大廈,床前缺少美貌妻。嬌妻美妾都娶下,又慮出門沒馬騎。將錢買下高頭馬,馬前馬后少跟隨……洞賓陪他把棋下,又問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閻王發(fā)牌鬼來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還嫌低。”欲望是一個無底洞,如果心理失衡,陷入貪欲無法自拔,就會在腐敗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對此領導干部一定要慎之又慎。
鄧小平同志曾說過:“共產(chǎn)黨人干事業(yè),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健全的人格是人們安身立命之本,而廉潔則是黨員領導干部人格力量的重要支撐。大量事實證明,腐敗首先是精神的墮落,腐敗行為發(fā)生與否,主要取決于行為主體的思想動因。而凈化人的思想,構筑拒腐防變的思想大堤,就必須健全人格。要通過養(yǎng)成對權力、地位、責任與利益等的正確認識,不斷提高人格修養(yǎng),真正從內(nèi)心形成高尚的信念和廉潔的觀念。
“物必先腐,而后蟲生。”如果一個領導干部視廉潔為生命,那么,他還會對腐敗行為安之若素嗎?答案不辯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