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上旬以來,中日對泰國清邁高鐵項目的角逐再度被海內外輿論關注。無論“奪標”結果如何,毋庸置疑的事實是,在世界范圍內異軍突起的中國鐵路和列車,面對來自歐美、日本的競爭對手,“出海”之路注定步步驚心。
“低利率”抵消“優價車”
如火如荼的“高鐵競爭”的背后,實際另有一場不見硝煙的“貨幣戰爭”,這是很多時下在海外市場推銷中國鐵路和列車人士共同的感慨。
業內人士說,現代鐵路交通體系建設,每公里需要投入數億元,每輛列車價格數以億計,一條鐵路建設費用更是數百億乃至數千億元,在世界范圍內無論是對富國還是對“窮國”來說,這都是“奢侈級”的基礎設施。
能夠付全款、買現貨的買主少之又少,絕大多數項目都需要融資。孤立來看,中國鐵路和列車擁有高性價比是舉世公認的。但如果西方一些國家推出低價融資方案,情況就可能發生180度大轉折。
中國北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海外業務部副總經理曹然說,前些年中國北車競標埃及開羅地鐵項目,中國團隊雖然在車輛技術、價格方面擁有競爭力,但4%以上的貸款利率讓“中國優勢”蕩然無存。相比之下,同時競標的歐洲一家企業依靠政府無息貸款擊敗中國和另一個西方國家的企業,最終勝出。
“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我們的單個產品在技術、價格方面很有優勢,很多跨國公司在自己中標的項目中也使用我們的產品。但中國技術優勢比不上西方低利率誘惑,這是中國高端鐵路裝備出海受阻的重要原因。”曹然這樣告訴記者。
據悉,法國、德國、日本的鐵路企業與金融機構形成了非常成熟的合作模式,一些項目能夠得到低息甚至無息的資金支持,有的項目還導入混合所有制等模式。
一位高鐵領域專家告訴記者,中國能獲得的國內融資方案優惠力度小,削弱了中國高鐵“出海”的競爭力。例如承包整個鐵路項目需要大量墊資,導致中國企業的資金成本高達7%-9%,而日本、歐洲企業的資金成本可能只有2%以下且貸款周期更長,這種“利差”往往抵消中國高鐵性價比優勢。
近期一項調查顯示,“一路一帶”戰略喚起了很多沿線國家建設或升級基礎設施的熱情,就項目融資需求而言,鐵路高居榜首。南車時代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化戰略委員會秘書長徐西文向記者坦言,全球高鐵競爭在某種程度上需要打看不見硝煙的“貨幣戰爭”,中國必須拿出應對之策。
“軟實力”搶走“硬訂單”
業內人士普遍反應,中國高鐵擁有國家領導人這樣高級別的“首席推銷員”,能夠讓目標國在較短時間了解中國高鐵“物美價廉”,更能了解中國高鐵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巨大紅利。
但也有專家指出,很多情況下中國高鐵的國際品牌建設和海外推介時機仍未成熟:隨領導人出訪的海外推介雖然短期內轟轟烈烈,但仍存在“重上不重下”,尚未完全“接地氣”的問題。且推介力量尚在形成和整合之初,存在多頭、分散、形式單一等問題。而海外目標國多領域的不確定性,也給中國高鐵“走出去”構成風險。
有負責海外業務的中國鐵路專家告訴記者,要使目標國的基層民眾對中國高鐵廣泛認可,仍然需要中國的長期“功夫”。從目前情況看,中國鐵路和列車尚未完全走出“7·23”甬溫動車事故西方“歪曲”報道的影響,業界對中國高鐵列車在300公里時速以上的安全性也心存觀望。
而反觀西方一些國家,對海外目標國的政治、人文、法律等領域有長期研究,不僅建立了完善的風險規避和預防補救機制,還能抓住目標國心理拿出系統的解決方案。更有甚者,一些海外競爭主體還能非常熟練地利用“地緣政治”因素爭奪商業利益。西方一些國家和企業利用這種特殊“軟實力”,“搶”走了不少中國企業本來很有希望獲得的訂單。
“老標準”構筑“新門檻”
“本產品使用‘歐盟標準進行加工”、“我公司生產流程嚴格遵循‘美國標準”,使用這樣的廣告語在國內企業中已然不是什么新鮮事,而且“美標”、“歐標”、“日標”甚至成為產品質量過硬的代名詞。在高鐵領域,中國企業還需要向高鐵“標準領域”繼續發力。
中國南車株洲電機公司黨委副書記余斌告訴記者,近年來出口產品不少,但其中的零部件、設備使用西方標準者居多。另外,一些國家和地區還有自己的標準。這些情況,對于中國鐵路整車及零部件企業帶來了很高的成本和困難。同樣一個部件,因為目標國的標準不同,企業不得不反復試驗、設計、更改、制造,無形中增加了成本。
中國標準去對接國外標準,還會貼上冤枉錢。有專家說,中國一些先進鐵路系統設計、建設、裝備、運營、管理等方面已經形成完整的標準體系,有的技術水平可能比西方標準更先進,但后者主導和壟斷著全球的技術標準體系,某些中國高標準反過來要接受國外低標準認證,認證費動輒數百萬元人民幣。
此外,中國先進鐵路裝備為了適應西方主導的“國際標準”,很多大型生產設備乃至小型工具都需要從西方進口,這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國產品的生產成本,加深了對外的依存度,分流了“出海”的利潤。
“用‘老標準來構筑‘新門檻是西方面對中國競爭的反制利器。”一位負責海外業務的“鐵路人”這樣感慨,西方標準至今在全球鐵路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美標、歐標依然統治著全球市場,想要引入新的標準體系相當困難,中國列車“出海”不選擇適應,就只能選擇放棄。
(《國際先驅導報》 15年總第780期 蘇曉洲、褚曉亮、吳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