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溫水煮青蛙”般突破底線
談到自己的貪腐過程,老虎們往往對第一次受賄印象深刻。
4月7日,煙臺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原南京市市長季建業受賄罪名成立,判處有期徒刑15年。談到自己的“第一次受賄”,季建業回憶稱,那還是1999年,他搬家,一個老板朋友送一點錢,他把錢就當成了禮金,受了好朋友的賄,不知不覺就突破了底線。
而4月9日剛剛被審判的貴州省委原常委、遵義市委原書記廖少華,在庭審陳述時說自己是“溫水煮青蛙”,被朋友拉下水,剛開始還惶惶不安,后來就心安理得,覺得自己收的是好朋友的錢不會有問題。
“溫水煮青蛙”,這句話道出了很多落馬官員們的心聲。無論是被“雅賄”腐蝕的倪發科,還是“覺得收了好朋友的禮不會有事”的廖少華,他們也曾各自做出過一些成績,但他們的墮落卻正是始于他們眼中這些小事,“底線”被毫無警覺地突破,經過“溫水”煮熱后便開始明目張膽地進行權錢交易。
針對這種現象,習近平主席早有告誡,多次提醒官員們要防微杜漸。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江西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再次強調,“可以說所有腐敗問題起初往往都是從作風失范開始的……幾頓飯,幾杯酒,幾張卡,溫水煮青蛙,不知不覺,一失足成千古恨。”
官員作風失范,落入“溫水”陷阱,正是因為放松了“底線”意識,沒有把黨紀國法作為不可逾越的“紅線”。“老虎”們的前車之鑒警示官員,要牢牢樹立“底線”意識,慎微慎初,時刻警覺“溫水煮青蛙”的陷阱,做好自己的反腐“守門員”。
當官發財兩條道,當官就不要想發財!
倪發科也好,廖少華也好,不少官員在為官之初都曾抱有過“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雄心壯志,但最終卻滑入貪腐泥沼。這樣的變化因何而起,“老虎”們的供詞給出一個答案:攀比和貪欲作怪,心態變了。
安徽省原副省長倪發科在庭審陳訴中反省:“我的貪圖、享樂、攀比心態滋長。我總感到辛苦了一輩子,應該到了老有所樂的時候了。”廖少華也在庭審時說,“看到市場經濟的巨大沖擊,特別是看到社會上一些人大把掙錢,大肆揮霍享樂時,自己的心也逐漸不平靜起來。”他們的心態,用季建業的話來總結,就是“我心理有點不平衡”。
既想當官,又想發財,看到周邊的一些企業家住豪宅、坐豪車,乘私人飛機,生活奢華,自己產生了羨慕和攀比心理。私欲就像精神鴉片,牽引著這些本立志“為民做主”的官員奔向深淵。
“老虎”們的供詞警示官員要厘清一個最基本的價值坐標,就是習近平主席提醒的那樣:“當官發財兩條道,當官就不要發財,發財就不要當官。選擇從政就不要在從政中發財,選擇發財就去合法發財。”
官員從政,對官員考核的是政績,手握公權力,就應該承擔公共職責,盡力提供公共服務、維護公共利益,而不是與人攀比誰的錢更多,攀比誰更享受。既想當官又想發財,大搞權力尋租,大肆貪腐,只能墜入深淵。不與人比發財,做好自己該做的,認清“當官發財兩條道”,應當成為官員廉潔自律的定海神針。
要“慎交”,官商間不要勾肩搭背
從供詞中可以看出,每一個落馬老虎的背后,大多都有一個腐敗的“朋友圈”。
“在交往中失去了底線,不講原則;失去了界線,不分彼此;失去了防線,不加防范。朋友關系變成了禮尚往來”,季建業受審自我陳述時深刻反省自己的“三線失守”。在他受賄的1132萬余元贓款中,90%來自于與他相識二十多年的三個“老友”。廖少華轉戰多地任職,湖南籍商人陳春章一直跟隨其左右做生意,并先后給予其人民幣共計394萬元。倪發科、劉鐵男、陳安眾、蔣潔敏等等,大都有著不良“朋友圈”。或是多年合作的“老朋友”,或是各有所圖的“好親戚”,或是“互幫互助”的老鄉,或是“趣味相投”的共同愛好者。
“貪官”與“奸商”勾肩搭背,“權力”被“金錢”圍獵,通過各種途徑、手段進行著權錢交易、利益輸送,已成為危害和破壞政治生態的一大毒瘤,朋友圈變成腐敗圈。
落馬的“大老虎”給官員們的警示很明確——官員不能不“慎交”,要自覺凈化朋友圈。
在構建健康政商關系上,習近平曾告誡過各級領導干部,“面對紛繁的物質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賓,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劃出公私分明的界限。”對官員而言,要真正做到“交往有道”,必須嚴守“底線意識”、破除僥幸心理,帶頭遵紀守法。
律己肅家風,家庭不是權錢交易“自留地”!
“一人當官、全家貪腐”,這是落馬“老虎”們的又一集體病癥。
在季建業的七項受賄事實當中,有三項都有家人參與,涉及到他的妻子、女兒和哥哥,總計1132萬元受賄錢物中有910萬元錢款都是由他的妻子經手的。在談到對家人管束不嚴時,季建業坦承,因為和家人長期分居兩地,一些朋友正好利用了這個軟肋,對他的家人發起進攻。
像季建業這種被老婆兄弟“拉下水”的不在少數,不也有一些官員也不忘了“拉家人下水”共享“富貴”。如山東省委原常委、濟南市委原書記王敏曾毫不避諱地當著家人的面收錢收物。一來二往,家人也就對這些往來坦然受之,收錢的膽子也越來越大。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從小教子“走捷徑”,通過兒子劉德成收受賄賂,老子臺前辦事,兒子幕后收錢。如蘇榮家庭腐敗案,男女老少都參與,可謂登峰造極。
說到底,沒把家人管束好還是因為領導干部對手中的權力缺乏敬畏,對自己的作為不劃底線,于是家庭成了權錢交易的“自留地”,一旦事發,則毀家害己。每次聊到家庭時,季建業都會哭。“每天我都在自責,因為我的過錯把孩子也毀了,讓他走上歧途。”劉鐵男也是追悔不已。對家人的胡來不加約束糾正,甚至打氣撐腰,到頭來的結果只有一個:同堂受審、身敗名裂。
(《人民日報》201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