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4年末,我國機動車駕駛人已突破3億。不過,一面是駕校收費近年持續上漲,另一面則是一些地方屢屢上演“駕考腐敗”,考官違規收受的“駕考紅包”達到千萬元之巨。
“史上最嚴交規”入駕考之后,各地普遍反映駕考變難了,通過率屢創新低。然而,嚴格了駕考制度,卻沒有相關的監管措施跟進,自然有人會鉆制度空子,拿“駕考紅包”打通環節,讓“最難駕考”變成“最易駕考”。比如,在北京工作的王先生,回到老家河南安陽考駕照,前面的考試都很順利,到路考時他沒有通過。這時駕校告訴他,交400元錢就可以把他的成績改為合格。王先生最終選擇了給駕校交400元錢,很快他就拿到了駕照。
殊不知,通過“駕考紅包”拿到駕照,對自己和公共安全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然而,有關部門對駕校和駕考的監管形同虛設,卻寄望于交通事故發生后的“責任倒查”。問題是,“責任倒查”的制度設計本身就很不合理。其一,駕校和教練員的權利僅限于教育培訓,考試是否通過,不由駕校和教練員說了算,決定權在考官。
其二,駕駛員發生交通事故,與駕校和教練員之間,并沒有絕對的聯系。特別是,責任和權力是相對應的,駕考的生殺大權掌握在交管部門手中,出了問題僅倒查駕校和教練員的責任,顯然有失公平。
因此,“駕考腐敗”透支公共安全,值得各地反思。
(《新華每日電訊》2015.4.14張西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