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這樣一種說法,“55歲以上、地市任職、副處以上,一準是貪官,‘老虎‘蒼蠅之別罷了?!边€有更狠的話,有人放言:“把當官的拉出去挨個槍斃肯定有冤枉的,但隔一個斃一個肯定有漏網的?!?/p>
官民之間信任度不夠還體現在:有人聽到官員自殺,就想到畏罪;提到女官員升遷,就懷疑有潛規則;看到豪車出事,就聯想到官二代和富二代。再加上如今“天天有貪官”“一抓一個準”視覺沖擊力,更坐實了一些人口中“無官不腐”的論斷。
必須承認的是,有一些官員確實為非作歹,所作所為讓老百姓不齒,中央對此也深惡痛絕。但不少人也由此將官員群體一棒子打死,認定所有的官員都不是好人,只為金錢不為民。這樣就合理嗎?
人人都難免生瘡患疾,何況是一個擁有超過8600萬黨員的政黨。不能因為有少數黨員干部落馬了,就認定所有官員都是貪官;不能因為情緒化的宣泄,就讓那些踏實為民的好官也承擔起貪腐的罪名。
看現在的新聞好像干部的形象就是本事不大、脾氣很大,就是慵懶散,就是飽食終日,甚至都是貪官污吏、橫行鄉里。事實上,作為干部群體的大多數,基層干部的真正工作生活狀態許多民眾并非很清楚?!度嗣裾搲冯s志的一項調查表明,大多數基層干部的收入福利水平一般,還往往身兼多職、責大權小,遇到委屈苦水就只能往自己肚里咽。
每個人都希望身邊能多些夙夜在公、為民做主的好官。官員們更好地干事創業,也需要有相對寬松的社會環境。“仇官”思維若一再放大,將不利于官民間的正?;?。畢竟對大部分官員而言,相比高薪福利,他們會更渴望民眾的理解和支持。
(《人民日報》201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