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官腐敗,全家腐敗,這一現象不僅啟發反腐要找到著力點,居然還頗受貪官本人認同,成為了他們辯解自己違法違紀行為的重要借口。
比如,最近原成都市青白江區區委書記戴曉明在“懺悔書”中說:妻子的朋友圈子擴大后也和人家比,跟著人家學,投資購房、玉器,而要支撐購房和玉器的開支,從而助長自己對禮金、賄金不問青紅皂白統統收下。
家族式腐敗現象頻出,涉腐官員的家屬自然有不容推卸的責任。但一些貪官在解釋自己貪腐的行為動機時,把家屬因素當成唯一觸發點,甚至私下把問題全歸罪于家人,這是一種混亂的邏輯。
按照一些落馬貪官的說法,似乎“出事”只因為被家人拉下水,如果家人行為端正、舉止清廉,貪官本人就不會犯錯。
絕大多數家族腐敗案,沒有官員本人的默許是行不通的。家屬借官員權力謀取私利,不過是扮演了狐假虎威的角色。
拿最近庭審的兩個例子說,廣東湛江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湛岳登受賄案中妻子“代夫受賄”成為亮點,實際上不過是其妻“幫著管錢”罷了;南京六合區交通局原副局長徐亞俊更是拋出“被動受賄”說,說賄金是和妻子旅游時拿到的“贊助”。天下哪有這么好的贊助,為什么普通人拿不到?
官員家屬的腐敗圈子,與官員本身的地位密切相連,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沒有官員的權力在背后撐腰,家屬也沒有貪腐的能力。劉鐵男的兒子就說了這么一句老實話:“他官越做越大,我的錢也越來越多。”
家屬腐敗、家族式腐敗,作為常見的腐敗現象,我們有必要隨時對它保持警惕。但落馬貪官在供詞、懺悔中,動輒“真情流露”地把問題賴給家屬的套路,我們也不會被它迷惑。
貪官本人才是腐敗的主體,才是腐敗行為的核心,這本是一項常識。說到底,家屬行為不端、沒有管好家屬,就是官員對手中的公權力缺乏敬畏心的表現。
(《中國青年報》2015.4.16 王鐘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