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飯局中,幾杯酒下肚后,“酒能壯膽”,是重大決策出臺的好契機。因為“酒文化”的塑造與引導,人們常常更傾向在飯局中決定是否簽合同。親密朋友的聚會中,有人收起了平時的小心翼翼,有人放松警惕,有人隨便說話。于是飯局的利益追求可能水到渠成。
飯局中的親情與底線
在自古崇尚“民以食為天”的中國,吃飯是頭等重要的大事。家人團聚吃飯,有年夜飯、中秋飯。飯局,是傳統中國人“小圈子道德”的重要體現。這個小圈子,經常對外說一套,對內又說另外一套。甚至“家丑不可外揚”,“清官難斷家務事”,諸如此類的這一切,對傳統中國人來說,都是可以接受的,甚至蘊含了濃厚的親情。
在農業社會,熟人圈是村子里的成員所組成的。當人從“熟人社會”進入“陌生人社會”的時候,作為流動性社會,后者是由一些陌生人和“半熟人”組成的。不過,最先組織起來的一個“半熟人圈”常常是以幾個熟人為基礎而逐步建成的。這樣,“半熟人社會”(有時稱為“江湖”)中發生的飯局就有了平時熟人社會的飯局的一些特征。這就是為什么中國的公司到了年底都要組織年夜飯,而同學之間的畢業和畢業后的聚會也要組織飯局。
若江湖中的飯局不牽扯任何飯局之外的利益,從來都是有責任者埋單,自然“親意濃濃”。可是,一旦飯局與政治或者經濟等利益發生了關聯,就充滿了玄機。
在飯局中搜集“呈堂證供”?
在中國式飯局上,個人因為不沉默而“胡說八道”的言論,例如酒喝多了或者覺得“哥們”難得一聚就把心中的秘密說出來,可以成為“呈堂證供”嗎?
飯局上未經當事人同意就錄音或錄像或者記錄筆記,則涉嫌不尊重飯局伙伴的隱私權。至于利用飯局這個中國式親情表達的特殊平臺,收集不利于當事人的信息,則嚴重侵犯他人尊嚴。
飯局是有“酒文化”背影的。酒能壯膽,酒能讓人說出平時不怎么愿意說出來的真話。
可是,在另一些人那里,喝醉酒的時候,會說一些自己在理性上都覺得很離譜的話。譬如有時會把白的說成紅的。這個時候的“呈堂證供”,顯然不足信。
尤其是一些小人物,平時膽小慣了,好不容易壯了膽,當著親友面吹牛。這時的“呈堂證供”完全不可信。
飯局上才大膽顯露真情
在一個日本企業里,企業主是企業主,員工是員工,平時則公私有別。如果他們共同使用一臺電腦且不設密碼,未經授權,任何一方絕對不會非法查看另一方的文件。可是,當他們下班后,在喝清酒時,哪怕是最卑微的員工,都可以對上級說最激烈的話;一般領導也絕對不會將這種私人飯局里的話帶到公司中去,作為對下級同事懲罰的依據。
與日本很不一樣的是,數千年來中國經歷朝代更迭,尤其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變動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每次大的變革,常常“棒打出頭鳥”,以至于逼迫包括政治人物在內的幾乎所有人物絕不輕易把自己的心里話向外人講。這樣的結果是,一些人物在公開場合說一些自己都不怎么相信、也不怎么情愿說的話,只有在親人面前、尤其是在至親的親人面前,他們才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話說出來。
尤其是那些在科層制機構中生活的人,平日里心驚膽戰,只有在飯局上,彼此“稱兄道弟”時,他們才大膽顯露真情。
(《時代周報》2015.4.14 沈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