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雇返聘人員
應否支付補償金
【案例 】 ?2012年12月8日,46歲下崗者吳大姐經人介紹,到某商業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從事招商引資及接待工作,2013年4月7日該公司通知她移交工作。現在公司沒有任何理由就將其解雇,沒有給予任何經濟補償。這種情況下,吳大姐是否可以得到補償?
【說法】 ?根據原勞動部辦公廳《對〈關于實行勞動合同制度若干問題的請示〉的復函》規定:“對被再次聘用的已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離退休人員……其聘用協議可以明確工作內容、報酬、醫療、勞動保護待遇等權利、義務。離退休人員與用人單位應當按照聘用協議的約定履行義務,聘用協議約定提前解除書面協議的,應當按照雙方約定辦理,未約定的,應當協商解決。”因為經濟補償金的設置,其本意是對適齡勞動者失業時尋找再就業期間的生活提供保障,退休人員已享有退休金或養老保險待遇,無須依賴經濟補償金維持生活或尋找就業機會,故該經濟補償金對于再就業的退休人員不應適用。
(《老年生活報》)
酒后做擔保簽字
非本名是否無效
【案例 】 ?2013年初,劉師傅跟范師傅借錢12萬元,黃師傅給做擔保。但黃師傅在借條上簽的名字,并非身份證上的名字,不過平時也在使用這個名字。借款到期后,劉師傅并沒有還錢,黃師傅則以當時喝醉了為由,拒絕承擔責任,債主最后把兩人一起告上法庭。
【說法】 ?法院審理后認為,范師傅和劉師傅之間的借貸關系是成立的。黃師傅所簽名字也在使用,這應該視為他自愿為劉師傅做擔保。至于喝酒,黃師傅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當對醉酒狀態下實施的民事行為和后果具有預見性,因此即使真的醉酒也不是其免責的正當理由。據此,法院判決黃師傅對劉師傅的債務承擔連帶償還責任。(《法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