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芳



摘要“十一五”以來,黑龍江省農業FDI在開放中快速增長。但受某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FDI對黑龍江省農業產業結構的影響程度并不明顯。為了更好地利用FDI促進黑龍江省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應著重從以下幾點采取措施:樹立科學的引資觀,注重FDI利用的質量;完善農業投資環境,增強對FDI的吸引力;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合理引導FDI的流向;提升農業企業競爭力,做強做大FDI投資載體。
關鍵詞黑龍江省;農業產業結構;FDI利用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28-344-02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快,FDI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最主要的利用外資方式,也是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最重要手段。自“十一五”以來,黑龍江省引進外資尤其是FDI規模不斷擴大,對黑龍江省經濟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隨著農業FDI引進力度的加大,能否利用FDI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亟待研究。因此研究FDI對黑龍江省農業產業結構的影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黑龍江省農業FDI及農業產業結構發展概況
1.1黑龍江省FDI及農業FDI發展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黑龍江省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入,黑龍江省利用FDI也獲得了迅速的發展,投資領域涉及十幾個行業。黑龍江省FDI發展情況及三次產業利用FDI比重見表1。由表1可知,到2013年底,在黑龍江省投資的外資企業增加到931個,遍布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2014年全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突破50億美元,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98個,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586 327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7.31%,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508 79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0.29%。與此同時,黑龍江省農業FDI也在開放中快速增長,2014年全省農業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1 10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51.6%,增速超過全省FDI。但農業利用FDI比重在三次產業中一直偏低,雖然從2005年開始基本保持穩步上升,但在
1.2黑龍江省農業產業結構發展概況
農業產業結構有橫向和縱向定義,該研究采用橫向定義,即農業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以及農林牧漁服務業相互之間的比例關系。地區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表現為種植業產值占比減少,林業、畜牧業、漁業尤其是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占比增加[1]。由表2可知,黑龍江省農業產業結構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業為輔,林業發展相對不足,而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另外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黑龍江省農業產業結構歷年變化程度較小,穩定性較高,表明附加價值較高的畜牧業、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的產值增長緩慢,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幅度和力度不夠大,也說明黑龍江省農業產業發展仍然處于較低水平。
2黑龍江省農業FDI與農業產業結構的關聯度分析
為了說明黑龍江省農業FDI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程度,可以采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對二者的相關性進行實證分析,從而得出農業FDI和農業產業各部門產值占比變化的關聯程度。選取黑龍江省2005~2013年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占比(表2)為灰色關聯度分析中的子因素序列,同時將2005~2013年黑龍江省農業FDI(表1)取對數并以一階差分數值作為母因素序列。運算步驟如下:
(1)將所有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
(2)求差序列值,即計算母、子因素序列每年對應的元素的絕對差值。
(3)求兩極最大和最小絕對差值。
(4)將已知數據代入公式,即關聯系數=(最小絕對差值+ρ×最大絕對差值)/(差序列值+ρ×最大絕對差值),該研究中分辨系數ρ按通常做法取0.5,從而得到關聯系數矩陣。
(5)計算關聯度。在這里,假設各元素在系統中的權重相等,則矩陣各序列元素的均值即為關聯度[2]。
按上述步驟計算得到:黑龍江省農業FDI與農業內部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農林牧漁服務業的灰色關聯度分別為0.677 9、0.590 2、0.693 4、0.579 5、0.579 9。
由此可以看出,總體上黑龍江省農業產業各部門產值占比與農業FDI的灰色關聯度都在0.57以上,表明黑龍江省農業FDI的利用與農業產業結構兩者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度,但這個數字同時也說明黑龍江省歷年農業FDI的穩步增長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并不是太密切。另外畜牧業與農業FDI的灰色關聯度相對最高,種植業次之,這與黑龍江省大力推進畜牧業發展的現代化農業指導思想和思路是一致的。
3黑龍江省農業FDI對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分析
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具體表現為種植業產值占比的減少、其他農業部門產值占比的增加。為了說明黑龍江省農業FDI對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程度,選取2005~2013年黑龍江省的相關數據構建以X為自變量、Y為因變量的回歸模型,其中,X為歷年農業FDI取自然對數后一階差分數值;Y為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占比的數值,并分別用Y1、Y2、Y3、Y4、Y5來表示。利用Eviews8.0軟件對上述各相關變量進行OLS回歸分析,計量結果如下:
種植業產值占比:Y1 =-0.007 5X+0.571 4
林業產值占比:Y2=0.002 2X+0.039 6
畜牧業產值占比:Y3=0.004 3X+0.351 3
漁業產值占比:Y4=0.000 4X+0.018 6
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占比:Y5=0.001 4X+0.018 93
上述回歸系數顯示,黑龍江省農業FDI每增加1個百分點,種植業產值占比平均減少0.007 5個百分點,林業產值占比平均增加0002 2個百分點,畜牧業產值占比平均增加0004 3個百分點,漁業產值占比平均增加0.000 4個百分點,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占比平均增加0.001 4個百分點。這表明黑龍江省農業FDI利用在增加的過程中,會通過種植業產值占比的減少、其他農業部門產值占比的增加從而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另外該組數據也表明,除種植業以外,農業FDI對其他農業部門產值占比的影響程度與基于灰色關聯分析法所得出的關聯程度基本一致。雖然黑龍江省農業FDI的利用確實對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這種作用并不顯著,這與黑龍江省農業實際利用FDI規模較小、農業自身對外資技術擴散的吸收能力較弱的現實狀況是一致的。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理論上,外商直接投資可以通過資本累積效應、技術外溢效應、就業效應等正向溢出效應更好地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升級,上述實證分析結果也基本顯示出了該規律。但總體上黑龍江省農業FDI對農業產業結構的影響程度并不十分明顯,該現象說明了幾個問題:第一,可能受某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農業FDI資金到位率不高;第二,可能受自身生產條件和地理環境作用的影響,農業FDI技術外溢效應不明顯;第三,農業FDI對就業的吸收效應可能小于擠出效應,從而導致就業效應為負。
4.2政策建議
為了更好地利用FDI促進黑龍江省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應著重以下幾點:
4.2.1樹立科學的引資觀,注重FDI利用的質量。在追求外資引進規模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外資的利用效率,并將其作為業績考核的標準,充分發揮FDI對經濟結構調整的促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外資引入門檻,優先引進技術先進、后期有資金連續投入,且帶動性強、輻射力大、上下游產業關聯度高的投資項目。同時將引資重點集中于大型跨國公司的技術密集型企業,這樣獲取FDI技術外溢效應的可能性就會更大[3]。而且跨國公司一般都采取本土化戰略,該戰略能極大地促進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農業產業化的經營,從而有效地帶動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4.2.2完善農業投資環境,增強對FDI的吸引力。農業屬于典型的弱質產業,對外資的吸引力弱,在農業的引資過程中,政府的地位更加重要。實證結果顯示,黑龍江省農業產業結構與農業FDI之間確有一定的關聯度,而且FDI的利用會在某種程度上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但黑龍江省農業利用FDI比重一直偏低。因此應進一步發揮政府的作用,不斷優化農業投資環境,既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服務設施建設等硬環境,也包括工商、稅務、衛生、海關以及相關中介機構的管理和服務等軟環境,從而吸引更大規模的農業FDI,進一步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
4.2.3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合理引導FDI的流向。黑龍江省的FDI具有地區集聚的趨勢,近年來投資額比較大的始終是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牡丹江等大中城市。應根據黑龍江省各地區資源比較優勢和區域特色,對農業FDI項目進行統籌安排,合理引導FDI的流向。同時積極引導FDI投向適合企業化經營的農業服務業和現代種養業,包括農產品加工儲運、農業社會化服務、規模化養殖、農業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等領域,充分發揮FDI在這些領域的積極作用,不斷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
4.2.4提升農業企業競爭力,做強做大FDI投資載體。農業企業是FDI的投資載體,它們能充分吸收FDI的正向溢出效應是FDI發揮積極作用的關鍵所在[4]。目前黑龍江省農業在引進FDI的過程中,企業引資載體實力大多不夠強大,主要依靠政府的推動作用。因此應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投入,鼓勵并支持企業在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創新,同時增加農業人力資本投入,儲備更多 的精通技術和管理的高素質農業人才,從根本上增強對FDI正向溢出效應的吸收能力,從而更好地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
參考文獻
[1] 王妍,高強.基于灰色系統理論的山東省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研究[J].山東農業科學,2015(3):144-147.
[2] 高婷,牛若鈴.浙江省農業產業結構的灰色關聯度分析[J].湖南農業科學,2015(2):108-110.
[3] 闞放.我國農業利用FDI對農業增長的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2014(10):3-6.
[4] 楊光,孫意珺.中國農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現狀及影響:以中國江蘇省為例[J].世界農業,2014(7):17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