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泓


在恐龍的世界中,危險無處不在。為了生存,植食性恐龍進化出了多種多樣的防御手段,有的腦袋上長出了大角,還有的肩膀上長出了長刺,不過這些結構都只能保護身體的一部分。在恐龍時代末期,有一種恐龍具備了相對全面的防護能力,它就是“恐龍中的坦克”——甲龍。
在距今6700萬年前北美洲蒙大拿的平原上,幾只冥河盜龍正在尋找食物。目光如炬的冥河盜龍注意到不遠處的灌木叢在晃動,經驗告訴它們,那里一定有植食性恐龍。狡猾的冥河盜龍叫了幾聲,立即展開攻擊隊形向灌木叢圍了過去。
當冥河盜龍們漸漸靠近后,它們看到了一個笨重的大家伙正在啃食樹葉。原來這是一只成年甲龍。近視眼的甲龍終于看到了越靠越近的冥河盜龍,它迅速吞掉口中的樹葉后轉身面對危險。甲龍甩動著長長的尾巴,尾巴末端長有一個堅硬的骨錘,這是它最強有力的防御武器。冥河盜龍非常清楚骨錘的威力有多大,所以它們不敢輕易靠近,而是站在一旁,伺機而動。甲龍甩動著尾巴想要趕走討厭的冥河盜龍,但往往是驅散了一邊,而另一邊又悄悄靠近了。
突然,一只冥河盜龍趁甲龍不注意,一下子跳到了它的背上。冥河盜龍想用大爪子攻擊甲龍,卻發現甲龍的背被大大小小的骨片覆蓋著,根本割不開。冥河盜龍不僅無法攻擊甲龍,它的雙腳還被甲龍背上凹凸不平的甲片硌得很不舒服,最后它不得不跳了下來。面對笨重的甲龍,以靈活見長的冥河盜龍一點辦法也沒有,它們只能圍著它團團轉。冥河盜龍很快想明白了,攻擊甲龍是在浪費時間和機會,它們最后放棄獵殺甲龍而去尋找別的獵物??吹节ず颖I龍的離開,甲龍晃了晃毫發無傷的身體,慢悠悠地走到灌木叢旁,伸著脖子繼續吃美味的樹葉。
1906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巴納姆·布朗來到蒙大拿州尋找化石,他很快就有了令人欣喜的收獲——一具不完整的恐龍化石。根據以往的經驗,布朗認為這具化石屬于一種植食性恐龍,并將其命名為力龍。
1908年,布朗仔細研究在蒙大拿州發現的化石,他很快就辨認出這是一種全新的恐龍。經過研究,布朗發表論文將這種新發現的恐龍命名為甲龍。之前被命名為力龍的化石其實也是屬于甲龍的。
甲龍的學名為“Ankylosaurus”,意思是“僵硬的蜥蜴”。之所以被命名為這個名字,是因為布朗在研究化石時發現甲龍的很多骨骼存在著愈合的現象,就好像醫學上的關節僵硬。與本意相比,甲龍的中文學名就要形象得多,很好地反映了甲龍全身“裝甲”的外形特征。
“全方位立體型防護”
甲龍是一種體形中等的恐龍,體長超過6米,身高1.5至1.7米,體重約6噸。甲龍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笨重而堅固,這是因為它身體肥胖、四肢粗短、身上長滿了甲片和骨刺。甲龍在拼命加強防御的同時放棄了速度,它們就像重型坦克一樣,以機動換防御。
甲龍的腦袋很小,寬度大于長度,外形呈三角形。為了加強防御,甲龍的腦袋不斷骨化,除了眼眶孔和鼻孔,其他的開孔都已經愈合。甲龍的眼眶孔很小,這表明其視力較差,可能只能看清近處的東西。與較差的視覺不同,甲龍的嗅覺非常敏銳,因此它總是能在看到危險之前就先聞到。
與小腦袋相比,甲龍的身體肥大,四肢短而有力。甲龍的身上長有很多堅硬的骨片,其外形和結構類似于今天的鱷魚。但甲龍身上的骨片并不是一樣大的,其脖子和背上的骨片較大,四肢和尾巴上的骨片較小,這些骨片以一定的順序排列,起到最佳的保護效果。除了骨片,在甲龍的眼眶孔后面長有突出的角狀骨骼,尾巴兩側長有骨刺。如此看來,甲龍真可謂是“全方位立體型防護”。
通過研究內部結構,古生物學家發現甲龍的骨片不但堅硬而且韌性十足,其骨片核心由纖維組成,對于降低外來力量造成的沖擊有很好的效果。在提高防御的同時,纖維內核的骨片又比實心的骨片輕得多,結構十分精妙。
生存在白堊紀末期的北美洲
甲龍生存于白堊紀末期的北美洲,此時恐龍時代即將結束。在當時的北美洲生活著許多著名種類的恐龍,其中就包括聲名遠揚的暴龍、三角龍、鴨嘴龍和腫頭龍等。從發現的化石看,甲龍的數量并不多,它們不像三角龍、鴨嘴龍那么常見。甲龍更喜歡獨自生活在山地丘陵地區,那里的競爭比平原上小得多。
除了競爭,甲龍還面臨著掠食者的威脅,其中最可怕的便是暴龍。在大部分介紹中,甲龍都被稱為“暴龍斷腿機”,因為其尾巴末端長有足以打斷暴龍腿骨的尾錘,其實則不然。
甲龍的尾錘呈雙蛋形,重量在50千克左右,其連接尾錘的肌腱已經骨化,因此可以很好地將尾錘固定在尾巴末端。當甲龍甩動尾巴時,尾錘也會高速運動并產生巨大的殺傷力,打斷骨頭可謂易如反掌。雖然甲龍的尾錘具有可怕的殺傷力,卻打不斷暴龍的腿,其原因在身體的差距上。當13米的暴龍咬到甲龍的腦袋和身體時,體長只有6米左右的甲龍的尾錘根本打不到對手。在面對暴龍時,甲龍會趴在地上,將沒有防御的肚皮緊貼在地面上。當遇到體形較小的肉食性恐龍時,甲龍就會用尾錘驅趕對手。
甲龍是恐龍家族中的被動防御大師,它將防御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憑借著獨特的外形和結構,甲龍成為最著名的恐龍之一,展示了生命在激烈生存競爭中的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