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淇譯
摘 要:眾所周知,當今世界,制造業工藝水平,首推德國。即便如此,德國政府于2013年推出“工業4.0”高科技戰略計劃,旨在提升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適應性、資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學的智慧工廠,在商業流程及價值流程中整合客戶及商業伙伴資源,其技術基礎是網絡實體系統及物聯網,精益求精精神可歌可泣。當下,中國經濟在高速發展后,增長速度明顯放緩,經濟發展處于新常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幾十年,我國制造業水平顯著提升,自動化、數字化以及智能化應用范圍逐步擴大。國家在高端技術領域投入巨大,如國防領域、航天領域、信息技術領域、通信領域等。盡管如此,我國制造業企業依然存在很多亟待提升的技術問題。
關鍵詞:工業4.0;中國制造;智能控制;自動化;中國制造2025
1 放眼世界
眾所周知,當今世界制造業工藝水平,首推德國。即便如此,德國政府于2013年推出“工業4.0”高科技戰略計劃,同時期,美國提出“工業互聯網”概念。
中國政府繼德國推出高新技術戰略后,提出《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旨在提升我國制造業技術水準,創造百年甚至知名“老店”。工業4.0將影響甚至產生新的世界格局,按照目前發展形勢,如果說未來世界是一個“人體”,那么美國是大腦,德國是心臟,中國就是四肢。
不過,當下中國經濟在高速發展后,增長速度明顯放緩,經濟發展處于新常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幾十年,我國制造業水平顯著提升,自動化、數字化以及智能化范圍逐步擴大。國家在高端技術領域投入巨大,如國防領域、航天領域、信息技術領域、通信領域、軟件開發領域等。盡管如此,我國制造業企業依然存在很多亟待提升的技術。
企業的核心是科技,科技的進步,依賴于創新,創新需要人才,人才的培養則源于教育。所以說,教育是一個企業甚至一個民族長盛不衰的根本。目前,我國政府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官方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4%。在政策驅動下,各大院校每年為我國企業輸送眾多優秀學子,促進我國早日實現工業強國之夢。
2 居安思危
不過,喜悅之余,應該重視幾點不足。
第一,企業技術的更新速度和“計劃教育”的反差。當今世界,技術更新速度極快,尤其是高新技術的更新。例如,互聯網技術,4年內有將近2/3的知識被更新。目前,絕大多數高校依然按照固定的培養計劃培養學生,入學后第一天便制定4年的學習計劃,4年后進入企業才發現,高校的“計劃教育”已然落后當下技術。兩者的反差,使我們認識到依靠教育培養人才,用人才驅動創新,而后帶動企業技術進步已脫離原有的初衷。畢竟,企業的技術更新速度遠遠超出教育內容的更新速度。所以說,我國的一些企業尤其是依靠技術類制造企業,其技術發展趨勢,依賴于教育,更依賴于教育的改革。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指引下,中國制造技術與中國教育的愛恨情仇該如何續寫,有待深思。
第二,目前,我們經濟行、產能過剩,各行各業都受到影響,制造行業更是如此。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有過類似的時期。如美國在經歷了高速發展后,產業結構調整,去除多數輕工業,留下高端技術,如航空航天、電器設備、軟件等;德國在高速發展后,經濟放緩,同樣面臨產能過剩,取舍之后,固守“德國制造”制造業霸主地位,很多企業享譽世界,耳熟能詳的企業多不勝數,如汽車類中的大眾、寶馬、奔馳、西門子;化工類中的拜耳、漢高、巴斯夫等。日本亦是如此。我國能在此次經濟結構調整中剩下哪些高端技術,吾輩甚是關心,希望中國制造是制造霸主而不是SZ代言人。當然,市場的杠桿和國家的宏觀策略的配比將決定制造業及其技術未來的方向。
3 立足當下,腳踏實地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是立國之本,《中國制造2025》中提出: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當前,全球制造業發展格局和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必須緊緊抓住當前難得的戰略機遇,突出創新驅動,優化政策環境,發揮制度優勢,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目標。
規劃指出,我國制造業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大重點領域。
行業領域的發展規劃是目標,也是構想,技術便成了實現目標的通道。針對戰略規劃提出十大重點領域,我們應從高處著眼,從低處著手。可以看出,十大領域所需技術具有交叉點,智能控制、自動化、綠色制造、新材料互有交叉。下面解說制造企業智能控制技術發展趨勢。
目前,多數制造企業,動力驅動采用電動驅動。工廠機床自動化程度很高,生產線工人銳減。筆者通過走訪多家制造企業,發現我國制造企業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具體細節仍需努力,如工廠電機控制和評判依然為人工判斷。其中人工判斷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精確度不高,存在安全隱患;第二,存在主觀因素,不能非??陀^的評判電機運轉狀態;第三,浪費成本。鑒于此,筆者請教多位專家學者,電機的控制原理本身很簡單,國內技術水平足夠實現智能化、自動化,但多數企業考慮到生產線的更換成本很高,電機的自動控制需安裝插件比較繁瑣,甚至比較保守原有的技術指標,需重新培訓員工操作流程,對于電機的自動控制一直沒有改進。其實,無需改變電機或生產線的原有結構和操作原理,只需在上面增加一個檢測和控制插件,利用電學原理,便可實現自動化檢測,如需自動控制,需額外增加自動控制插件。再者,如獲得控制數據,需再開設網絡平臺,時時采集電機或工廠運行數據。單獨從電機的檢測角度,一個電機的改造只需30元左右的成本,在5分鐘左右便可安裝結束。30元的投入可節省一個員工成本,減少企業安全隱患,提高精度,提高制造生產水平。但企業管理者固化思維模式,缺少創新或者缺少創新理念,往往不利于智能化、自動化的改造。國有企業雖然技術占優勢,設備高端,但缺少創新思維,智能化發展水平不高;民營企業一般具有創新思維,但本身技術水平低,生產設備相對落后,智能化更加困難。
綜上所述,我國制造業技術應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放眼世界,腳踏實地;居安思危,逐步創新;從基本和細節抓起,精益求精。樹立本民族的制造業大品牌觀念,為實現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的中國夢增磚添瓦。當代青年,更應著眼世界,立足當下,腳踏實地地學習,不斷創新,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奉獻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車建國.世界制造業的發展趨勢和中國制造企業的路徑選擇[J].現代管理科學,2008,(9):74-76.
[2]屈賢明.“中國制造2025”:未來中國制造的發展方向[J].中國品牌,2015,(5):163-164.
(作者單位:大連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