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
2008年以后,中國經濟為什么下來?概括地講原因就是,原先的增長方式很難維持下去了。
經濟和人一樣,不是只往上走,不往下走,也有“春夏秋冬”。收縮,不一定是壞的。經濟下行會帶來很多痛苦,但是,經濟危機也有它的正面功能:可以激發積極力量的成長。
如果一直順風順水,舊常態還能繼續下去,新常態就出不來。沒出路,才會找出路。
未來怎么樣?誰也沒法準確預測。但是,有四個已經形成的支點,還是靠得住的。
第一個支點:國內市場體系和理念的興起
向未來看,中國經濟靠得住的一條是:大家都得去市場上拼。
現在好多人大富大貴,但是查20年前,家底都是一樣的。一部分人、一些企業、一些地區先富起來,很多人嘗到了甜頭。前面有榜樣,后邊的人就擋不住了,這種帶動力量極其關鍵。
而且,80后、90后這一代人起來了,他們中很多人家庭條件不錯,不像父輩當年,畢業馬上要找工作,養家糊口。現在的年輕人家境不錯,就可以任性一下,不上班,去創業了。
社會有這個氛圍,再加上前面有榜樣,就是未來五年到十年靠得住的力量。馬云最大的貢獻,不一定是淘寶網,而是讓年輕人知道,只要敢做夢就行,萬一實現了呢?
第二個支點:國際市場特別是新興市場,還靠得住
我們從全球化中成長起來,學了不少本事,現在也可以用了。金融危機之后,新興市場板塊興起、購買力增強,這是現實,但是生意不好做,為什么呢?
以前,我們對外貿易的主要對象是發達國家,它們的生意好做,為什么?它們出價高,基礎設施、商業服務都很發達。我們就是個車間,東西只要按訂單生產出來,運到港口發貨就行了,只受累不操心,后續的都是它們安排。
現在,要面對新興市場,它們基礎設施和商業服務都跟不上,甚至錢也不夠。咱們現在主要是用“對外投資”帶動“對外貿易”,跟發達國家當年對我們做的差不多。它們沒錢就借給它們錢,基礎設施不行我們就幫它們建設。這些年我們的建設、制造能力起來了。哪個國家的資源好,就用它的土地、勞工,加上中國的制造設備,做通了再賣中國貨,這個市場大有可為。
第三個支點:國內投資和內需,還靠得住
以前,我們投資效率不高,是在空間分配上出了問題。發達國家的經濟空間分布的特點是,大量人口和經濟活動都分布在國土面積上較小的地方,形成都市圈、大城市區。
拿這個標準看中國,投資和布局還帶有很強的農業特點——地區分割、生產效率低下。進一步改革之后,人口和經濟活動的繼續集聚擋也擋不住,這是有重大意義的。人口集聚就會產生社會分工,社會分工是生產力的源泉,一類人專門做一件事,互相提供產品和服務,經濟就發展起來了。
舉個例子。村里有賣早點的嗎?有人專門剪指甲嗎?沒有。但是,村里人不吃早飯、不剪指甲嗎?規模太小,分工分不了。但是,到了北京、上海這樣的大都市,早飯是巨大的產業,甚至用手機下單就有人專門給你送。
服務業要想像發達國家一樣,比例占到百分之七八十,我們的經濟空間和人口還是要集聚,要集聚還需要投資,但這不是放寬土地、財政政策就行了,最大的課題是:我們要學會管理“高密度的社會經濟體”。
第四個支點:持續創新的能力,是靠得住的
知識這個東西很奇怪,生產的成本和學習的成本是不一樣的。愛因斯坦、牛頓的知識是怎么生產的?是哪個大學里培養出來的嗎?完全不是!但是,一旦他們的原創知識生產出來,只要有一個有效的教育體系,就會很快被人學會。
中國在原創知識生產方面確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我們多年窮國辦大教育,包括應試教育,培養了大量高效勞動力,他們能寫會算、有抽象思維和想象能力。此外,我們的工程師也很多。兩者一結合,我們的集成創新(不是原始創新)能力是非常靠得住的,不但能設計,而且勞動力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