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潔
根據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的數據,新加坡的網絡覆蓋率位居世界第一,家庭寬帶普及率達到90%,手機的普及率更是高達150%。
在你準備出門搭乘巴士時,只要打開手機軟件,就能夠知道每輛巴士預計的到站時間,以及該巴士上是否還有空位,并以此安排自己出門的時間,避免在炎炎烈日下過久地等待。
在全球首家使用射頻識別技術的國家圖書館,公眾即使在深夜也可以享受24小時自助借書和還書服務,并隨時查詢和下載需要的各種信息資源。
在新加坡一些公共設施上都印有二維碼,公眾一旦發現設施損壞,通過掃碼就可以定位,從而幫助政府快速將問題解決。
新加坡正在從“花園城市”向“智慧國家”演進。
解決城市病
在新加坡,互聯網與居民生活的聯系非常緊密。
不論是申請住房貸款、報稅、申請使用市政部門提供的任何服務,還是預定公共體育館設施,公眾都可以使用個人賬戶直接在網上操作。
不僅如此,企業申請注冊、進出口商通關報稅等也全部實現了無紙化操作,進出口商甚至可以在一分鐘內完成所有貨物報關通關的流程。
這些,都是新加坡“智慧國”項目的組成部分。
作為全球十大高速網絡架構之一,新加坡承載了東南亞地區半數以上的第三方數據中心儲存量。而為了進一步吸引跨國銀行、電訊企業和國際數據中心運營商在本國設立關鍵業務,新加坡政府正計劃興建面積為12公頃的數據中心園,使之成為全球最大的單一數據中心設施。這些硬件設施,搭建出了一個“智慧國家”所需的信息流通的基礎網絡。
隨時隨地互聯互通
向“智慧國家”轉變,新加坡政府是這一構想的推手。
2006年,新加坡政府正式推出了“智慧國2015”計劃,目標是讓新加坡成為全球第一個“智慧國家”。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表示,“智慧國家”首先是要讓年長者能夠借用科技原地養老,并且生活得更有意義更充實。其次是改善交通系統,讓出行更便利。最后是確保數據的流通和交換在安全的環境中進行。
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執行副主席史蒂夫·倫納德則更加直截了當地說,“智慧國家”的目標就是要做到聯結一切,使新加坡的每個人、每個事物,隨時隨地都可互聯互通。
目前,新加坡市民和企業可以全天候享受到由政府提供的1600多項便捷的在線服務以及300多項移動服務,超過90%的民眾在辦理政府業務的過程中采用電子方式。
新加坡政府可謂深謀遠慮,在城市規劃、綠地保護以及化工工業布局上的規劃都是以幾十年為單位,讓這個彈丸小國的發展方向不需要因時間的流逝而不停作出重大調整。這一點同樣體現在政府對信息技術的態度上。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新加坡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重要的信息化發展規劃,包括國家計算機化計劃、國家信息化計劃、IT2000計劃、Infocomm21計劃、互聯網新加坡計劃等,建立了一個集貿易、法律、醫療、公務體系乃至社區服務的信息網,實現了建立電子政府的最初目標。
將“智慧城市”
提升至國家層次
新加坡的“智慧國家”藍圖希望將科技滲透到每一個人的生活中,尤其是由于各種原因無法接觸信息技術的人群,例如老年人、殘疾人和貧困人口。
目前,新加坡建屋局已經開始測試“居家老人智慧警報系統”,該系統可監測年長者的日常活動,并在老人發生摔倒等意外時即時通知看護者。
而“智慧市鎮框架”則將更多智能科技引進社區,并幫助當局在社區里裝置感應器監測溫度、濕度、噪音等環境狀況,及時制定相關應對措施,從而打造更加宜居、高效、永續發展的市鎮。
一系列配備“智慧”的小區將于今明兩年陸續試點,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也將開始異構網試點計劃,測試蜂窩網絡與無線網絡之間無縫連接的可行性。所謂異構網,是指將不同類型的網絡融合,用戶可以在不同的網絡中自由切換,從而提高無線資源的利用率,這也將是打造“智慧國家”的一個重要平臺。
實際上,新加坡提出的“智慧國家”是“智慧城市”概念的延伸。全球很多國家都在推廣“智慧城市”的概念,而新加坡則第一次將其提升至國家級的層次。
國際標準化組織主席張曉剛表示,“智慧國家”并非“智慧城市”的擴張或多個“智慧城市”的組合,“智慧國家”建設應有國家愿景和戰略計劃,這不僅需要產業和公司的整合,還需要國家政策和資金在推動智能方案的層面加以支持。這恰好體現出新加坡“智慧國家”的戰略意義。
風險不可預測
不過,張曉剛也提出,目前,新加坡“智慧國家”建設仍然處于初級階段,所面臨的困難仍然很多。正如新加坡金管局局長孟文能所說,科技是一把雙刃劍,既能推動進步,也能造成額外風險,而將整個國家掛靠在信息技術上,所面臨的風險則是不可預測的。
新加坡金管局在制定智慧金融中心發展戰略時,要求金融機構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保護敏感數據,確保其金融系統的完整性和可用性,并要通過定期進行脆弱性和滲透測試來評估網絡防御的穩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