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在R9 Fury系列顯卡中為我們帶來了有著黑科技之稱的HBM顯存,不但在性能上再次追平了NVIDIA,同時還讓旗艦級顯卡R9 Fury X在保證性能的同時極大地縮小了體型,吸引了大量DIY玩家的眼球,再一次震驚DIY界。而AMD覺得這一切還不夠,緊接著又發布了一款更小巧的旗艦級顯卡,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AMD Radeon R9 Nano,其擁有完整的Fiji核心,長度僅15cm,僅靠單風扇散熱,供電僅需單8pin接口,僅看參數,簡直是黑科技中的黑科技,那么其具體表現怎樣呢?黑科技又是如何實現的呢?我們收到了來自華碩的R9 Nano-4G和來自AMD的公版R9 Nano,接下來一一為大家解密。
短小精悍卻擁有巨大能量

AMD Radeon R9 Nano 還在PPT上的時候就受到了玩家們的廣泛關注,吸引了大量玩家的眼球,這是為什么呢?因為R9 Nano采用了完整的Fiji核心,與R9 FuryX一樣擁有89億晶體管、4096個流處理器、256個紋理單元以及64個ROPs單元,同樣搭載了位寬4096bit的4GB HBM顯存,僅核心頻率比Fury X少了50MHz,但是顯卡長度縮短到15cm,僅使用單風扇散熱,僅使用單8pin供電接口。更令人驚訝的是,該卡的TDP僅為175W!175W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比Fury X少了整整100W,和GTX980看齊,而這一切竟出現在一塊僅比頂級旗艦少50MHz核心頻率的小卡上,降低了不到5%的頻率換來了36%的TDP下降,簡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那么這一切是如何實現的呢?實際的性能表現和功耗表現是怎樣的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華碩R9 Nano-4G顯卡實物賞析
華碩R9 Nano-4G顯卡是首批上市的R9 Nano顯卡之一。由于AMD暫未開放R9 Nano的非公版設計權限,所以目前市面上的R9 Nano均是公版PCB,華碩R9 Nano-4G也不例外。該卡的造型和公版沒有太大區別,區別是華碩這塊R9 Nano-4G在顯卡散熱器頂部和風扇中心打上了華碩的標志。

由于采用了公版方案,華碩R9 Nano-4G和公版R9 Nano差別很小

對比飲料罐可以看出R9 Nano非常小巧
散熱方面,華碩R9 Nano-4G顯卡采用全覆蓋式風冷散熱器,相比R9 Fury X的散熱器精簡了LED信仰燈,不過導風罩設計依舊得到了保留。另外全金屬背板也省略掉了,但還是安裝了一塊金屬支架,以防止PCB變形。顯卡雖小,但拿在手上非常扎實,整體給人以一種非常堅固的感覺。拆開散熱器,我們可以看到該卡在PCB和散熱器中間安放了一塊足以覆蓋整個PCB的金屬均熱板,不但加強了PCB強度,同時還能給部分元件提供輔助散熱的效果。而在拆下來的散熱器上,我們可以看到其安置了一塊巨大的純銅散熱底座,上面還有兩根6mm的熱管,連接到密集的散熱鰭片上。
用料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帶有HBM顯存的Fiji核心占據了PCB上很大一塊面積,也正是有HBM顯存這個黑科技的存在,才讓R9 Nano可以做到這么小的體積。由于TDP的大幅縮減,華碩R9 Nano-4G僅使用4+2相供電就可以滿足顯卡的供電需求。與此同時,由于PCB長度縮短,對用料和設計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可以看到PCB布滿了各種高品質的貼片式電感和電容,特別是鉭電容數量之多,足以用奢華來形容。
性能測試有驚喜 ITX小鋼炮名副其實
測試平臺
處理器 Intel i7 6700K
主板 華碩Z170 PRO GAMING
內存 金士頓HyperX Fury DDR4 2666 4GB×4
顯卡 華碩R9 Nano-4G
AMD 公版 R9 Nano
華碩STRIX R9 Fury
華碩GTX970-DCMOC-4GD5
公版GTX 980
硬盤 影馳128GB SSD+西部數據2TB紅盤
電源 先馬金牌750W

在拿到實物卡之前,小編是怎么也不敢相信僅靠縮減50MHz的頻率就實現了100W TDP的下降,對這塊的實際表現非常期待,所以到手之后第一時間就進行了性能測試,看看這塊卡到底神奇在哪里。另外由于本次評測室同時有華碩R9 Nano-4G和公版R9 Nano,所以我們也進行了交火測試,同時我們還引入了NVIDIA目前最強的ITX顯卡GTX970 Mini和公版GTX980以及R9 Nano的大哥R9 Fury進行性能對比。
從測試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理論測試中,華碩R9 Nano-4G的成績弱于華碩STRIX Fury,但是大部分成績都領先GTX980。而在實際游戲測試中,1080P分辨率下華碩R9 Nano-4G的成績明顯落后于GTX980,不過落后的幅度很小,只是在怪物獵人OL這種特別為N卡優化過的游戲中明顯不及GTX980。而在隨后的2K/4K分辨率的測試中,劇情發生了反轉,華碩R9 Nano-4G順利地實現了反超,并且部分游戲的差距還比較大。這個情況和之前R9 Fury X的情況幾乎如出一轍。

在隨后的交火測試中,我們可以看到AMD的無橋交火技術非常方便,無需連接器直接插上驅動就會自行識別。而交火的效率也讓我們非常滿意,根據游戲和驅動的優化方向不同,最高能獲得90%左右的性能提升,效率非常高,如此高效的交火,也讓我們對未來的Fury X2的性能更加充滿期待。不過我們也可以看到,在Win10下,交火的驅動和游戲的優化似乎不算太完善,怪物獵人OL的Benchmark無法正常識別交火,單卡和交火成績幾乎一樣,而GTA5和孤島危機3的測試中,雖然交火在2K/4K分辨率下的提升巨大,但是在1080P下卻幾乎沒有提升,所以AMD接下來還是需要繼續對交火驅動進行完善。
能耗比再創新高 黑科技到底如何實現

R9 Nano非常適合組建高性能ITX系統
AMD R9 Nano在性能和體積上都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那么在功耗和溫度控制上是否如AMD所說的那樣逆天呢?我們為此也進行了功耗和溫度測試。我們依舊采用觀察R9 Nano在滿載時的溫度和功耗來獲得測試數據,測試表明,單卡R9 Nano的平臺待機功耗為42W左右,滿載功耗為238W左右,待機溫度為32℃左右,滿載溫度為75℃,和AMD所說的完全一致。這個滿載功耗比大哥R9 Fury X低了整整100W左右,表現確實非常出眾。而這個功耗表現,能耗比幾乎已經超過了以功耗控制見長的Maxwell架構的GTX980,這僅僅是一塊單風扇的ITX小卡所做到的,實在讓人驚訝。
同時我們也測試了雙卡交火時的功耗,測試結果為待機功耗58W左右,滿載功耗410W左右,相比上一代旗艦290X而言,R9 Nano交火滿載的功耗并沒有高出多少,功耗控制確實非常優秀。
那么如此黑科技的功耗控制是怎么做到的呢?經過游戲測試和跑分測試中我們在后臺運行的GPU-Z檢測數據表明,R9 Nano的核心頻率并不是一直運行在1000MHz上,而是采用了動態的頻率調整,以保證其功耗和溫度不會過高,估計這也就是AMD在PPT中寫到的UP TO 1000MHz的含義,在散熱條件好的時候頻率提升至1000MHz獲得高性能,而在溫度高的時候降低頻率獲得更好的散熱效果,動態調整,達到一個完美的平衡。對于R9 Nano這樣一塊定位于ITX使用環境的小卡而言,犧牲一定的性能來換取高能耗比的做法符合其自身定位。
寫在最后
地球最強ITX卡皇名副其實
看完了測試的讀者們可能會問,像華碩R9 Nano-4G這樣的顯卡做到這么小的意義在哪里?我們知道,在小型化越來越盛行的今天,還是有不少發燒玩家追求主機的小型化,而長期以來,都沒有一塊性能堪稱旗艦的ITX顯卡供大家選購和使用。R9 Nano的出現無疑填補了這個空白,地球最強ITX卡皇實至名歸。而對于這一類發燒友而言,2K/4K分辨率的顯示器才是他們追求的目標,而正好R9 Nano在2K/4K分辨率下表現比1080P更好。另外,隨著DX12的發布,各個次世代游戲大作即將支持新的API,AMD GCN架構的Fiji核心擁有8組硬件ACE(異步計算引擎)處理模塊,而ACE異步計算機制又是DX12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結構,能否支持ACE異步著色是衡量顯卡能否很好地支持DX12的重要指標,而AMD在這方面占得了先機,相比之下,N卡在ACE的支持上不夠完善,所以也就導致了其在DX12游戲《奇點灰燼》中的糟糕表現。
當然,R9 Nano也不是十全十美的,5099元的上市價格對于大部分玩家來說還是太高,畢竟這是一塊針對頂級發燒玩家的ITX小鋼炮。而由于身材短小,我們在測試中也發現目前公版方案的R9 Nano在高負荷時會有一定的“高頻嘯叫”的情況出現,不過放在機箱中之后影響不大,這一問題估計要等到之后的非公版去解決了。
AMD R9 Nano借助堪稱黑科技的HBM顯存,為我們帶來了無論是在做工上還是在能耗表現上都堪稱頂級的ITX顯卡體驗,同時優秀的高分辨率性能和對DX12這個次世代API的優秀支持能力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說其是目前地球最強ITX卡皇一點也不為過,鑒于其優秀的綜合表現,《電腦迷》評測室授予華碩R9 Nano-4G和公版AMD R9 Nano“電腦迷編輯選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