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機構改革大幕拉開以來,被稱為“小國務院”的國家發改委就一直站在輿論風口。2014年對發改委來說既是國家調控轉變的縮影,也是自我革新的一年。
“發改委的官員們可能從來沒有像2014年一樣要思考這么多問題。”國家發改委一名官員此前對媒體表示,常規的工作節奏和工作方式已經完全打破,追上時代腳步的要求顯得更迫切。
僅在2014年,發改委系統就有9名官員或退休官員落馬,這使得社會輿論都聚焦在對這個部門權力和體制的追問上。
在簡政放權的大潮中,發改委是被“削權”最多的部門之一。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以來發改委下放的權力比過去十年總數還多。盡管重要審批權限仍在,發改委大院的“人氣”顯然大不如前。
成立62年來開辦的第一個政務大廳
710多平方米的政務服務大廳突然擠滿了人,中辦、國辦、住建部、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還有國家林業局等一共8個部委的官員組成的中央督導組,來到這里。除了他們,還有過來跑項目的地方官員和企業人員。
年輕漂亮的趙農擔任主要的匯報講解工作,她來自國家信息中心公共技術服務部,她最新的身份是國家發改委政務服務大廳副主任。為了這個大廳,此前她已經準備了120多天。準備工作繁雜而緊張,需要協調十余個司局。因為這個大廳不僅是一個接待項目申報材料的窗口,它要打通具體業務司局,甚至還需要做到能將一些外界反映的信息直達這個大院里最高領導的電腦上。
在過去十多天里,這個大廳已經迎接了好幾撥前來考察的客人。12月9日這一天,趙農要在8部委面前展示他們的成果:此前飽受詬病的審批流程現在已經做到了透明和公開,項目申請人可以隨時通過電腦或者手機查閱審批事項的進展。
政務大廳位于北京月壇南街38號院的西側,這是國家發改委成立62年來(從其前身國家計劃委員會算起)開辦的第一個政務大廳。在此之前,中國已經有20多個國務院部門、數千個地方政府設立了類似的審批或者服務大廳。
現在,這個掌握了中國諸多行政審批事項的權勢部委,開始學著改變。
這個位于北京市西城區月壇南街38號院的部委身上正在發生越來越多的變化。有的迫于中央改革的壓力,比如三公經費的公開,大幅度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權等等。
除此之外,自2014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從副主任到主要司局級干部實現了大范圍輪換。高中層人事的調整是這個飽受詬病的超級大部委變革的信號。國家發改委內部人士說,“國家發改委正在逐步淡化對一些具體事項的審批管理,轉變成一個更具備改革精神的宏觀事務協調機構。”
中國落馬官員最多的部委之一
似乎是一種巧合,2014年12月10日,就在中央督導組到國家發改委考察政務大廳的第二天,河北省廊坊市中級人民法院對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劉鐵男做出一審宣判,對劉鐵男以受賄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此時,國家發改委正在為自身的變革做全力準備。
劉鐵男是最近30年來,月壇南街38號院里因貪腐被審判的最高級別官員。但他還只是反腐風暴在這個大院里掀起的第一波。從2013年5月劉鐵男被帶走調查,此后的18個月里,國家發改委成了中國落馬官員最多的部委之一。這場風暴從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煤炭司、核電司到國家發改委產業司、價格司等諸多掌握審批權的核心司局。
不完全統計,國家發改委先后已有十余位司局級干部被調查,而全國發改委系統有20余名官員落馬。
國家發改委的一名官員說,“自劉鐵男事件以后,整個發改委系統的氣氛都變了,大家都覺得很丟人,但又不好說什么。領導的壓力也很大。”
這個機構曾經才華橫溢,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是中國經濟領域重大改革措施醞釀和出臺的地方。但在最近的十幾年間,它卻成為中國改革派人士抨擊的對象。
批評者認為,它位高權重,管理條線幾乎涉及中國所有的經濟領域,但運轉卻封閉遲緩。2013年3月,經濟學家許小年在一次論壇上說,“推動中國經濟創新,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散發改委。”就連這個機構的系統內部都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廣東省發改委主任李春洪曾公開表示,要革政府的命。發改委現在還不會下臺,將來就不一定了。
2014年9月30日下午,在新一輪反腐風暴中,成為落馬官員高發地的國家發改委召開全委干部大會。發改委主任徐紹史的演講題目是,“大喝一聲猛擊一掌,警醒起來,堅定不移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
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2014年9月30日的全委干部大會的講話,似乎為減少腐敗找到了藥方:放權、改革并加強監管。長期以來,人們對國家發改委這個權力過度集中的大院,既怕又恨。2014年的反腐風暴,讓外界再次看到,絕對的權力和封閉會導致怎樣的后果。
發改委開“窗口”透氣
現在,這個強勢部委似乎堅定了態度要革自己的命。在新設立的政務大廳左面墻上掛著三行醒目的紅色大字——“陽光審批、政務公開、主動服務”。工作人員強調說,這是原創的,經國家發改委黨組審定的口號。它是國家發改委的改革宣言。
但國家發改委仍然不滿意。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說,“我們大廳里缺一些展示發改委文化的東西,我們要把品牌打出來。清華有清華的校訓,復旦有復旦的校訓,發改委的文化是什么?我們正在總結。”這個文化的確不太好總結,因為長期以來,這個部委給外界留下的印象太根深蒂固了,要打碎它并不是提出一個標語口號那么簡單的事。
曾經,國家發改委門前車水馬龍,人流涌動,時常可以看到官員或企業模樣的人夾著一沓沓材料在傳達室門口等待,也不時會看到聚集在一起要求向領導“反映問題”的民眾。
類似景象在2009年-2012年的“四萬億刺激計劃”期間達到高峰。2012年5月24日,廣東湛江市市長王中丙為這個大院的權力文化提供了最生動的標記:當他走出這個大院時,抑制不住激動地在38號院門口親吻一份等待了34年的批文。
12月9日,江蘇省鎮江新區航空航天產業園管理委員會主任顧珣是第一次來到這個嶄新的政務大廳,不過,也是眾多到國家發改委報到的“跑部者”之一。對他而言,為拿到項目的審批,反復進京是常有的事。他說,“以前,你去找他,他不一定能夠在那個時間有空給你核對,可能跟你打個招呼,你先放我這兒,抽空的時候來核對,決定是受理、退回,還是補材料”。
盡管現在不用擔心受理時間了,當天,在政務大廳內等了一個小時的顧珣還是跟工作人員提了一些的意見。這個任務繁重、職責龐大的機構總會迎來各類指責,不過,這一次它沒有推諉,政務大廳工作人員耐心地聽取意見,并表示會努力改善。
在國家發改委系統內人士看來,是反腐和改革的雙重壓力,加上國家發改委新領導的工作作風共同推進了政務大廳的設立。
但國家發改委對自身變革的期待,不僅僅是設立一個政務大廳。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曾表示,要隨著政務服務大廳的運行,實現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地方發展改革委的聯網,從中央到地方“一竿子插到底”。他期待與地方發展改革委多互動,多聽取意見和建議,進一步完善大廳功能,便于更好地聯網,上下溝通,上下聯動,搞好審批制度改革,搞好事中、事后監管。
一眼看上去,政務大廳顯得公開透明,服務熱情。每位走進政務大廳的人都將得到微笑引導,手續辦理完成后,工作人員還會主動詢問意見。這些被派任到政務大廳的國家發改委工作人員在2014年11月份經過了為期兩周的上崗培訓,以便適應法規、程序以及服務禮儀。
這個大廳里充滿了現代化的電子設備和工作氣氛,這讓它與它所在的這幢擁有幾十年歷史的磚灰色建筑形成了對比。它像是一個鑲嵌在堡壘上的嶄新的窗口,里面是曾經的“小國務院”,外面是一個正在孕育著財富生機的新市場。
(《第一財經日報》2014.12.24 王子約/文;《經濟觀察報》2014.12.16 余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