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民
海南橡膠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2013年全省橡膠種植面積已經達到54萬hm2,產量42萬t,民營膠種植面積達到28.93萬hm2,超過農墾成為海南橡膠產業發展的主力軍。按照近幾年民營膠年均發展2萬hm2的勢頭,預計2020年海南橡膠種植面積有望達到66.67萬hm2。然而,膠價的高幅震蕩和效益低下,面臨來勢迅猛的農業現代化挑戰,越往后或許海南橡膠的劣勢會越明顯,越往后離農業現代化的要求越遠。眾所周知,農業現代化的內涵由8個部分組成,即:生產機械化、農業技術科學化、增長方式集約化、農業經營市場化、農業組織社會化、生產績效高優化、農業勞動智能化、農產品精深加工。上述內容均是農業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表明要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過程或許漫長和十分艱巨,但又是不可回避的。筆者認為,農業現代化的8個內涵中,起核心支撐作用的是生產績效高優化,在同一塊土地上,種植哪樣績效高優作物,既是農業現代化的客觀要求,又是成敗的關鍵。海南橡膠離績效高優的要求相差甚遠,處理不好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全省農業現代化進程,以橡膠為主的海南農墾遭受的挑戰更大。
海南農墾從事農業開發歷經了62年,一開始就學習蘇聯老大哥朝農業現代化方向邁步,組建國營農場的目的就是農業組織社會化和增長方式集約化的一種大膽嘗試,而且肩負著示范帶動“三農”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歷史使命。反觀海南農墾漫長的農業開發歷史,在這個歷史長河中,由于體制等多種原因,在產業選擇上只能身不由己地服從國家發展戰略,建立中國自己的天然橡膠生產基地,容不得擁有半點績效高優產業的選擇權。正由于這樣,用3代人非凡的艱苦奮斗和無私奉獻,得到的回報卻是發展滯后和相對貧困。雖然農墾3代人都曾經為自己能參與建設祖國橡膠基地感到無限光榮,更為在海南建成中國最大天然橡膠生產基地感到驕傲和自豪,但從農業現代化角度審視問題,從績效高優這個農業現代化核心內涵審視問題,海南橡膠面臨著難以應對和自行解脫的嚴峻挑戰。其理由是:天然橡膠市場開放20年出現了膠價高達8倍的起落震蕩,弄得橡膠生產業主難以應對無所適從,加上沒有設立價格風險基金,一旦膠價下跌,生產秩序就遭到嚴重破壞,承包者丟掉崗位,許多地區甚至沒有人割膠,這就是當前膠價低迷出現的情況。這種情況的出現,讓人們逐步清晰地看到,建國初期大規模在海南島種植橡膠的決策,盡管具有反封鎖的戰略意義,但從目前的現實看,海南橡膠卻背離了農業現代化績效高優的核心要求。例如:自從1994年天然橡膠市場開放以來,雖然橡膠價格曾經出現每噸在6 150-42 360元之間高度震蕩,但生產業主20年來平均每生產1 t橡膠,實實在在的收益只有13 422元,期間平均畝產65.5 kg,即每畝收入只有879元,就以2004年畝產峰值77.4 kg計算,畝收入也只有1 039元,同其它熱帶農業相比相差甚遠,更夠不上現代農業績效高優的水平。舉這個例子的目的,不是對農墾3代人艱苦奮斗成果的否定,而是印證在海南種植橡膠背離了農業現代化績效高優的核心要求;也不是否定海南擁有全國橡膠大省的地位,而是要求在實施海南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是否有必要考慮天然橡膠的退出。筆者一生獻給了農墾橡膠事業,這樣提問題似乎是一種背叛,但如果看到橡膠產業出現了有悖于農業現代化的客觀情況時繼續保持沉默,才是真正的背叛。
海南島占有全國稀有熱帶資源的42%以上,發展熱帶績效高優農業得天獨厚,從農業現代化角度看問題,每一寸熱土都是十分寶貴的,績效高優才是土地開發利用的唯一追求,什么賺錢就種什么,這才是硬道理。如果讓上千萬畝橡膠繼續扮演低效農業的角色,必將牽制和延誤全省農業現代化的進程,這是海南農業發展應該優先考慮的大命題。臺灣是亞洲乃至全世界農業現代化搞得比較靠前的地區,為什么那么多從臺灣來海南從事農業開發的農業能人,至今沒有一家選擇種植橡膠,就是由于效益低下的緣故。據介紹,臺灣農民在海南從事農業開發的保本基準收入是每畝3 600元,如果選擇種植橡膠,每畝就要虧損2 721元,這樣的結果多么觸目驚心,當然讓人無法接受。既然這樣,海南天然橡膠產業的去留就應該提上議事日程,否則農業現代化就會變成空口號。海南農墾目前擁有天然橡膠24.67萬hm2,占種養總面積58%,如果不敢面對橡膠的去留,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前景將更加渺茫。或許有人會提出,現在全世界橡膠生產國,都在積極推廣“膠木兼優”新品種,決心把畝產提高到150 kg以上,而且更新時每畝能獲得20 m3的原木。但海南島臺風災害頻繁樹大招風,實施“膠木兼優”良種化受到很大的制約,就現狀而言,云南橡膠畝產105 kg,海南農墾只有59 kg,僅及云南產量的56%,所差的44%即46 kg主要是臺風災害所致。照此類推,即使在海南全面推廣“膠木兼優”新品種,得到的結果充其量畝產也只有84 kg,畝收入1 127元,依然夠不上績效高優的要求。
海南農墾2011年把橡膠推上資本市場,立即開展以農業現代化和項目開發2個輪子同時推進的二次創業,盡管失去橡膠主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但農業現代化取得很大進展,一批畝產萬元的新業態相繼涌現。烏石農場抓住農場重組契機,轉變茶葉生產方式,創立白馬嶺茶葉品牌,白馬駿紅、白馬綠珠等高檔品種一炮打響全國茶葉市場,多次獲得權威專家的贊譽,特別是白馬駿紅含有微量有益于人體的硒元素,倍受權威專家的贊賞。由于這樣,茶葉生產效益比過去傳統生產統級干毛茶提高了40多倍,周邊被丟棄的茶園重顯生機,還投資給當地農民在農村建立白馬嶺茶業原料基地,成為農墾乃至全省茶葉產業的領跑者。龍江農場利用黃輝養殖草龜的經驗,由他牽頭成立“金龜養殖合作社”,計劃5年內把草龜養殖規模擴大到500畝,屆時產值將達到1.5億元,僅這一項就可以為農場今后5年經濟發展貢獻9個百分點;八一總場引進一個投資6 000萬元的石斛蘭培育項目,投產后年產值3.6億元,為農場今后5年經濟發展平均每年貢獻13個百分點,連輻射農戶用地700畝,畝產值達51萬元,成為墾區目前引進科技含量最高的現代農業項目;東昌農場擁有胡椒1 066.67 hm2,是農業部全國胡椒生產標準化示范基地,積極采取措施提高胡椒生產產業化水平,畝均收入超萬元;中建農場培育的南呂含硒優質大米,每公斤60元還供不應求,正在著手擴大生產規模,打造二次創業的大品牌和新亮點。該場引種的250畝紅肉蜜柚,同樣成為市場的搶手貨,每只柚售價20元也供不應求,畝收入超萬元。甚至把水田改種芋頭,畝產值也瞄準萬元的目標,把農業現代化搞得紅紅火火。這些績效高優的新業態出現,標致著海南農墾推進農業現代化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但要真正擴大發展規模,卻受到土地資源的制約,問題的最終解決取決于人們對現有橡膠產業去留的認識,如果繼續保存橡膠的現有規模,海南農墾在農業現代化方面就難有作為,而且要長期承受橡膠產業對推進墾區農業現代化的負面影響。
客觀地說,天然橡膠依然是全球稀缺的戰略物資,也是全球比較看好的產業,但海南橡膠由于臺風災害頻繁等多種原因,20年來畝產量只有65.6 kg,平均每畝收益只有879元,已經失去績效高優的競爭優勢。基地建設前期的30年,國家給予價格保護,每噸橡膠可以換取43 t大米,后20年特別是目前,1 t橡膠只能換取大米5 t,很難繼續維持人們的信心。從大環境看,全球經濟一體化正在加快,鑒于全球十大著名輪胎廠均進軍中國,中國已成為全球天然橡膠最大的消費國和進口國,建國初期的反封鎖戰略或許已經不存在,應該著眼于農業現代化,對海南橡膠的去留作出正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