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橋


摘 要:為探究個體做出腐敗行為的行為經濟學原因,以受賄行為為例,設定了若干組收益-損失決策問題作為實驗材料,以成年人為被試進行施測并觀察其決策傾向。實驗結果表明:與收益參數和損失參數都確定的情況相比,當收益參數確定,同時損失時間和概率不確定時,個體會更傾向于選擇冒險性方案;與過去的受賄決策中遭受過損失的個體相比,在過去的受賄決策中沒有遭受過損失的個體,更有可能在當前的決策情境中選擇冒險性方案。因此,為有效遏制個體腐敗行為,一是讓個體明確意識到一旦受賄將遭受懲罰的程度、時間和概率三者的確定性。二是要加大受賄懲罰力度,讓個體在面臨受賄情境時作出正確的決策。
關鍵詞:腐敗行為;行為經濟學;收益-損失參數
中圖分類號:D630.9;F06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170(2015)01-0016-06
腐敗現象一直以來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而受賄又是腐敗的主要行為之一。目前我國對“受賄罪”的司法解釋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1]。從這一司法解釋中可以看出,個體受賄行為的認定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考量:1.如果是索取他人的財物,那么無論是否為他人謀取利益,均構成受賄罪;2.如果是收受他人財物,那么必須具備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條件,才構成受賄罪。[2]很顯然,無論是索賄還是受賄,當個體被認定為存在受賄行為并被定罪時,前提必然是從他人那里獲得了一定的好處和利益,并在此基礎上,為他人謀取不正當利益。
正因為受賄行為的背后具有明顯的權錢交易性質,它的存在是對政府行政透明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嚴重威脅和破壞。因此,如何有效遏止該行為的產生和蔓延,歷來是黨和政府有關部門高度重視的問題。目前,對這一問題的有關研究主要在司法領域中展開,而學者們的研究焦點又普遍集中在如何對受賄罪進行量刑的探討上。[3-5]這些研究充分體現出學者們力圖從科學的角度研究如何懲治受賄行為的決心。但是我們同樣也可以很清楚地認識到,受賄行為從結果上看雖然確實是一個與司法有關的問題,但從原因和過程上看卻是一個與經濟學和心理學有關的問題。因此,從根本上遏制受賄行為的產生和蔓延,就必須從經濟學和心理學的有關角度對這一行為產生的機理進行深入地探究。我們認為,無論是主動向他人索賄,還是面對他人的行賄行為時受賄,個體首先所面臨的實際上都是一個決策情境,決策的結果將直接決定個體是否會產生受賄行為。因此,我們可以從行為決策學的角度對個體的受賄行為進行研究。
一、研究思路
與其他決策一樣,當個體面臨受賄與否的決策情境時,同時也會受到損失和收益兩個方面因素預期的共同影響。其中,對損失的預期主要來源于未來東窗事發的后果,對收益的預期主要來源于從行賄者那里所能獲得的財物。對所有的受賄行為進行分析便不難發現,一般來說,個體在面臨受賄決策情境時,其可以獲得的收益往往是確定的,并且該收益往往在當前即可獲得;而受賄者所遭受損失的概率和時間則往往是不確定的(即受賄者本人在產生受賄行為時往往并不確定是否會被定罪以及會在未來的何時被定罪)。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將個體在面對受賄情境時的心理加工簡化為一個不確定決策過程:在這一決策中,個體面臨著兩種選擇:A.不受賄,則一定沒有收益,同時也一定沒有損失;B.受賄,則在當前可以獲得一筆可觀的確定收益,但在未來可能會遭受某種概率不確定的損失。很顯然,從這兩種選擇中可以看出,可能影響個體受賄決策的因素至少有以下兩種:一是收益參數,即個體可以獲得收益的值、發生概率和發生時間;二是損失參數,即個體可以獲得損失的值、發生概率和發生時間。因此我們也就可以從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入手,來探尋受賄行為產生的行為決策學原因。
目前關于行為決策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多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其中以Kahneman和Tversky的研究最為經典。但我們認為,這些研究結論并不能武斷地用來解釋和預測個體的受賄決策。這是因為與以往研究中所設定的決策情境相比,受賄決策情境具有明顯的特殊性。首先,以往關于風險決策的研究,決策者所面臨的收益和損失參數基本都是確定的[6-7],即決策者非常清楚自己所能獲得收益和損失的值、概率和發生時間[8-9]。在此基礎上,研究者得到的結論是,在收益型決策情境中,人們普遍傾向于選擇保守策略;在損失型決策情境中,人們普遍傾向于選擇冒險策略。[10]但在受賄決策情境中,個體所面臨的其中一個方案是“既無收益、也無損失”,而另一個方案則同時包含了確定的收益參數和不確定的損失參數(尤其是損失時間和損失概率)。因此,我們很難將受賄決策情境簡單劃入“收益型”或者“損失型”這兩種類型的情境當中,也無疑會使個體的決策變得更加困難和復雜。其次,以往關于風險決策的研究,呈現給每個個體的決策情境一般都是個體第一次遇到的[11-13],而在實際中,個體所面臨的受賄決策情境有時卻并不是第一次遇到,即個體在面對當前的受賄決策之前,可能曾經有過類似的決策經歷。那么,個體在以前的受賄決策情境中所做決策的后果不同,就可能會導致其在面對當前的受賄決策情境時產生不同的決策傾向。根據以上分析,我們推測當個體面對受賄決策情境時,有兩個因素可能會對決策結果產生影響:一個是個體遭受損失的時間和概率情況是否確定,另一個是個體以前的受賄決策后果。針對個體受賄決策的以上兩個特點,我們設計了兩個實驗,分別對受賄情境下個體的行為決策傾向進行研究。
二、實驗1:損失時間和概率的確定情況對個體受賄決策傾向的影響
(一)實驗目的與假設
在這一實驗中我們探討的是,與收益參數和損失參數都確定的情況相比,當冒險方案當中的損失時間和概率不確定時,個體的受賄決策傾向是否會有所不同。我們預期的結果是:與在損失參數確定的情況下相比,在冒險性方案當中的損失時間和概率不確定的情況下,個體會更傾向于選擇冒險性方案。
(二)實驗方法
1.被試:366名大學本科生,男女各半,智力正常。
2.實驗材料:實驗材料為兩組收益-損失決策問題。第1組:“假如現在你面臨以下兩種選擇,你會選擇哪一種?A.不會得到任何錢,也不會損失任何錢;B.現在立刻會得到(E)元錢,但在1個月后一定會損失(L)元錢。”第2組:“假如現在你面臨以下兩種選擇,你會選擇哪一種?A.不會得到任何錢,也不會損失任何錢;B.現在立刻會得到(E)元錢,但在將來可能會損失(L)元錢。”其中,第1組問題為損失時間及概率確定的決策情境,第2組問題為損失時間及概率不確定的決策情境。在每組問題中,E代表收益值,L代表損失值,其組合作為自變量進行調節。關于E值和L值的具體設定,我們的做法是首先將E值確定為三種:100、1000、10000。而對于L值,我們則做出了更為詳細地考慮。因為在真實的受賄情境中,個體所面對的可能損失不僅必然大于其可能獲得的收益(否則對受賄行為的威懾就將從根本上失去效果),而且個體即使遭受損失,也通常發生在其獲得收益之后,因此在本實驗中,我們所設定的L值不僅要大于E值,而且要大于E值在1個月之后的時間折扣值[14](這里的時間折扣是指,當前的某種結果折合到未來后在數量上產生的變化)?;谝陨峡紤],我們首先通過前測了解被試對三種E值在1個月之后的時間折扣值,結果發現,被試普遍認為三種E值在1個月后的時間折扣值為原值的1.2-1.3倍左右。因此,我們將L值統一設定為E值的1.5倍,即將L值確定為三種:150、1500、15000。于是,E和L的組合就分為3個水平:100-150、1000-1500、10000-15000。
3.實驗設計與程序:采用3(收益值-損失值組合:100-150、1000-1500、10000-15000)×2(損失時間及概率情況:確定、不確定)二因素混合實驗設計。其中,收益值-損失值組合是被試間變量;損失時間和損失概率情況是被試內變量。首先將被試隨機均分為3組,然后分別給每組被試呈現其中一種收益值-損失值組合的實驗材料,并要求被試認真考慮作答。
4.數據處理:采用SPSS 17.0軟件建立數據文件并進行統計分析。
(三)實驗結果與分析
將每種實驗條件下被試的選擇頻數列于表1。
根據表1的數據,我們將被試選擇B選項(即冒險方案)的人數作為因變量,將收益值-損失值組合水平和損失時間及概率情況作為自變量進行χ2檢驗。結果表明:損失時間及概率情況的主效應顯著,χ22/366=313.000,p<0.01;收益值-損失值組合水平的主效應顯著:χ22/366=626.000,p<0.01。進一步對損失時間及概率不確定的情況下,每種收益值-損失值組合情況進行卡方檢驗,結果表明:χ21/122=514.000,p<0.01。這一結果說明,與損失時間及概率確定的情況相比,在冒險性方案中損失時間和概率不確定的情況下,被試更傾向于選擇冒險性方案,而且隨著收益值的增加,被試的這種選擇傾向也會逐漸增強。
三、實驗2:過去的受賄決策后果對個體當前受賄決策傾向的影響
(一)實驗目的與假設
與在過去的受賄決策中遭受過損失的個體相比,在過去的受賄決策中沒有遭受過損失的個體,在當前決策中的決策傾向是否會有所不同。我們預期的結果是,與在過去的受賄決策中遭受過損失的個體相比,在過去的受賄決策中沒有遭受過損失的個體,更有可能在當前的決策情境中選擇冒險性方案。
(二)實驗方法
1.被試:360名大學本科生,男女各半,智力及視力正常。
2.實驗材料:實驗材料為3組收益-損失決策問題。前測題:“假如現在你面臨以下兩種選擇,你會選擇哪一種?A.不會得到任何錢,也不會損失任何錢;B.現在立刻會得到100元錢,但在未來1個月的時間中,你可能會損失150元錢?!钡?組:“假如在剛才的問題情境中,你確實不幸損失了那150元錢,那么現在你面臨以下兩種選擇時會選擇哪一種?A.不會得到任何錢,也不會損失任何錢;B.現在立刻會得到(E)元錢,但在將來可能會損失(L)元錢?!钡?組:“假如在剛才的問題情境中,你很幸運并沒有損失那150元錢,那么現在你面臨以下兩種選擇時會選擇哪一種?A.不會得到任何錢,也不會損失任何錢;B.現在立刻會得到(E)元錢,但在將來可能會損失(L)元錢?!逼渲校皽y題用來篩選出正式的被試,第1組問題為過去的受賄決策遭受過損失的問題情境,第2組為過去的受賄決策沒有遭受過損失的問題情境。在每組問題中,E代表收益值,L代表損失值,其組合作為自變量進行調節。E值共有三種:100、1000、10000,而同樣考慮到在跨期選擇當中存在的時間折扣,我們將每一個與E值對應的L值設定為E值的1.5倍,這樣E和L的組合就分為3個水平:100-150、1000-1500、10000-15000。
3.實驗設計與程序:采用3(收益值-損失值組合:100-150、1000-1500、10000-15000)×2(過去決策遭受損失情況:有、沒有)二因素被試間實驗設計。整個實驗程序如下:(1)向被試呈現前測題,將選擇B選項的360名被試作為正式被試。(2)將正式被試隨機均分為6組,然后將每組被試分別置于其中一種實驗處理之下。例如給第一組被試呈現的題目是:“假如在剛才的問題情境中,你確實不幸損失了那150元錢,那么現在你面臨以下兩種選擇時會選擇哪一種?A.不會得到任何錢,也不會損失任何錢;B.現在立刻會得到100元錢,但在將來可能會損失150元錢。”給第二組被試呈現的題目是:“假如在剛才的問題情境中,你很幸運并沒有損失那150元錢,那么現在你面臨以下兩種選擇時會選擇哪一種?A.不會得到任何錢,也不會損失任何錢;B.現在立刻會得到1000元錢,但在將來可能會損失1500元錢?!币源祟愅?,并要求被試認真考慮作答。
4.數據處理:采用SPSS 17.0軟件建立數據文件并進行統計分析。
(三)實驗結果與分析
將6種實驗條件下被試對選項的選擇列于表2。
根據表2的數據,我們將被試選擇B選項(冒險方案)的人數作為因變量,將收益值-損失值組合水平和過去受賄決策遭受損失情況作為自變量進行χ2檢驗。結果表明:收益值-損失值組合的主效應非常顯著,χ22/360=124.063,p<0.01;過去受賄決策遭受損失情況的主效應非常顯著,χ21/360=63.125,p<0.01。進一步對每種收益值-損失值組合水平之下的過去受賄決策遭受損失情況進行卡方檢驗表明,在100-150的收益值-損失值組合水平之下,χ21/60=43.000,p<0.01;在1000-1500的收益值-損失值組合水平之下,χ21/60=34.000,p<0.01;在10000-15000的收益值-損失值組合水平之下,χ21/60=8.000,p<0.01。這一結果說明,與在過去的受賄決策中遭受過損失的個體相比,在過去的受賄決策中沒有遭受過損失的個體,無論在當前的決策情境中面對何種損失-收益情況,都更傾向于選擇冒險性方案。
四、討論與啟示
本研究從行為決策學的角度探討了個體受賄行為產生的原因。個體在面臨受賄情境時究竟會如何做出選擇,基本上可以被視為一個決策問題。這一問題存在兩種備選方案:一種是保守性方案,即“不受賄”,選擇這一方案對個體來說會導致“既無收益,也無損失”的結果;另一種是冒險性方案,即“受賄”,選擇這一方案對個體來說會導致“可以在當前獲得一筆確定收益,但在未來會遭遇更大的可能損失”的結果。本研究通過實驗向個體展現了這一決策情境,并觀察個體的決策傾向。結果發現,當冒險性方案中的損失時間確定,并且損失概率為100%時,個體更傾向于選擇保守性方案;而當冒險性方案中的損失時間和損失概率都不確定時,個體卻反倒更傾向于選擇冒險性方案,而且這種傾向會隨著個體獲得收益值的增加而逐漸增強。這一結果提示我們,如果個體在當前立刻就能夠獲得一筆確定性的收益,同時只需要承擔未來的某種可能損失,那么,即使這種損失大于收益,個體也會更傾向于鋌而走險,選擇在當下獲得這筆收益,而不會本著風險規避的原則去選擇保守性的“既無收益,也無損失”的方案。而且,個體在當前所能獲得的收益越大,這種冒險性就越強。我們認為,這一結果可以用“三參照點理論”進行解釋。“三參照點理論”認為,個體在面對一個決策情境時,會將決策的結果分為四個區間:失敗、損失、獲益、成功,其效價則遵循著“從失敗到損失”>“從獲益到成功”>“從損失到獲益”的關系。因此,如果同時存在著兩個期望價值相同的方案,其中方案1變動較小,只能保證個體的期望價值存在于損失和獲益之間,而方案2變動較大,雖然存在損失的風險,但卻可以保證個體的期望價值跨越到成功區間中,那么根據“三參照點理論”,個體就會有一種選擇方案2的偏好。[15]在此基礎上反觀受賄決策情境,個體所面對的正是這樣的兩種方案,方案1是不受賄,個體“既無收益,也無損失”;方案2是受賄,個體“需要承擔遭受更大損失的風險,但可以在當前獲得一筆確定的收益”。那么根據“三參照點理論”,個體就會傾向于選擇冒險性的受賄方案,而不是保守性的不受賄方案。
從這一結果中我們可以得到的啟示是,盡管法律明確規定對受賄行為會實施懲罰,而且個體也都知道這種懲罰的力度會比較大,但是只要不確定自己是否會受到懲罰,以及會在未來什么時候受到懲罰,那么個體就很可能會鋌而走險,選擇受賄。反之,只有當完全清楚將會受到懲罰的程度以及這種懲罰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一定會發生時,個體才會更傾向于采取保守策略,選擇不受賄。因此,當個體面臨受賄決策情境時,能夠影響其決策結果的因素至少有三個:遭受懲罰的程度、時間和概率。只有讓個體能夠明確意識到這三者都是確定的時候,才可能會有效控制其受賄傾向。
在研究中我們還發現,讓個體連續進行兩次類型相同的決策,如果在第一次決策中,個體獲得了一定收益后卻遭受了更大的損失,那么在第二次決策中,個體就更可能會選擇保守性方案。而如果在第一次決策中個體只是單純地獲得了收益,卻沒有遭受損失,那么在第二次決策中,個體就更可能選擇冒險性方案。我們認為,這一現象可能跟個體行為結果的不同反饋有關。如果在第一次決策中,個體在選擇冒險性方案的情況下遭受了損失,則相當于是對其決策行為提供了一個消極反饋,這樣便會使其在第二次同類型的決策中傾向于回避冒險性方案而選擇保守性方案。而如果在第一次決策中,個體在選擇冒險性方案的情況下并沒有遭受損失,只獲得了收益,則相當于是對其決策行為提供了一個積極反饋,這樣便會強化其在第二次同類型的決策中選擇冒險性方案的傾向。
從這一結果中我們可以得到的啟示是,當面對一個受賄情境時,個體是否會做出受賄選擇,可能會受到其過去的受賄決策后果的影響。如果個體曾經在過去有過受賄經歷,但最終受到了懲罰,那么在面對當前的受賄情境時,個體就更可能會選擇不受賄。而相反,如果個體曾經在過去有過受賄經歷,但最終僥幸逃避了懲罰,那么在面對當前的受賄情境時,就更可能會鋌而走險選擇受賄。
參考文獻:
[1] 劉月.受賄罪之為他人謀取利益要件研究[J].刑事法評論,2010(27):458-480.
[2] 張羽.受賄罪問題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9
[3] 薛進展,謝杰.對“兩高”最新受賄罪司法解釋的反思[J].法學,2007(10):31-39.
[4] 趙琳.受賄罪量刑問題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1.
[5] 高銘暄,陳冉.論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司法認定中的幾個問題[J].法學雜志,2012(3):1-8.
[6] De Martino B, Kumaran D, Seymour B,et al.Frames, biases and rational decision making in the human brain[J].Science, 2006,313(4):684-687.
[7] Tversky A,Kahneman D.Advances inprospect theory: Cumulative representation of uncertainty[J].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1992,5(1):297-323.
[8] Highhouse S,Yuce P.Perspectives, perception, and risk-taking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6,65(2):159-167.
[9] Hollenbeck R,Ilgen R,Phillips J.Decision risk in dynamic two stage contexts: Beyond the status quo[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4,79(2):592-598.
[10] Kahneman D, Tversky A.Choices, values, and frames[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4,39(3):341-350.
[11] Zauberman G.The intertemporal dynamics of consumer lock-in[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3,30(2):405-419.
[12] Carmon Z,Wertenbroch K,Zeelenberg M.Option attachment: when deliberating makes choosing feel like losing[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3,30(3):15-29.
[13] Novemsky N,Kahneman D.The boundaries of loss aversion[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5,42(1):119-128.
[14] Frederick S,Loewenstein G,ODonoghue T.Time discounting and time preference: A critical review[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2,40(1):351-401.
[15] 王曉田,王鵬.決策的三參照點理論:從原理到應用[J].心理科學進展,2013(21):1331-1346.
責任編校 陳 瑤
Abstract: The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reason why an individual commits corrup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Taking bribery as an example, we design a certain groups of questionnaires concerning gain-loss decisions, randomly select adult subjects and observe their decision-making tendency. As is shown in the survey, when the subjects know the loss parameters,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choose the safe option; otherwise,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choose the risky option. Whats more, if the subjects have ever failed in the past similar decision situation,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choose the safe option in the present decision situation; if the subjects havent ever failed but succeeded in the past decision situation,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choose the risky option in the present decision situation. Consequently, to effectively prevent corruption, we should make individuals aware of the certainty of punishment degree, time and chance. Furthermore, we should intensify the punishment degree of bribery and force individuals to make a correct decision when facing temptation.
Key words: bribe-taking behavior; behavioral economics; gain-loss parame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