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出生,吉林長春人。 畢業于吉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現為吉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寫意人物工作室導師、副教授,吉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長春市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藝術沙龍》:您覺得“新水墨”會成為未來的主流嗎?如何看待“新水墨”的發展?
王 迪: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個性,飛速發展的中國,文化必然會有新的氣象。
“新水墨”我覺得只是傳統水墨在當代的新風新貌,絕不是變成了其他。只要土壤肥沃,根基穩健,自然花開繁盛。
《藝術沙龍》:怎樣理解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關于時代性,您有什么看法?
王 迪:每個民族的文化藝術必然受到本民族哲學思想的引導,儒家、道家以及秦漢時期外來的佛教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生活的基礎。在歷史長河中,雖然它也有生長和演變,但其中最基本而重要的因素傳承至今,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神的基礎。中國畫的傳承,不是技術形式的因襲,而是傳承民族精神,不斷華夏根脈。
時代性不是刻意造作的。我們站在當下,順應歷史的勢氣,真誠表達真實的感受,自然有別于過去。
《藝術沙龍》:您更在意市場認可還是學術認可?
王 迪:我在高校工作,又是一個滿足于溫飽的人,市場對我的壓力相對要小。我更喜歡學術,學術更長遠些吧。
《藝術沙龍》:您怎樣看待學生比老師的畫價高?
王 迪:挺好的,韓愈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強于弟子。”
《藝術沙龍》:媒體宣傳對您有意義嗎?您覺得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網絡等哪種媒體更適合展示您的作品?
王 迪:應該有幫助。沒想過,先盡力把畫畫好吧。
《藝術沙龍》:您訂閱期刊嗎?近期關注的報刊有哪些?
王 迪:訂閱《美術》《畫刊》《美術研究》。近期關注《中國青年報》。
《藝術沙龍》:您如何評價“為藝術家在雜志上辦展覽”的期刊立意?您認為在當下,這種期刊是否仍有存在的意義?
王 迪:它有一定的價值和優勢,存在就是需要。
《藝術沙龍》:您認為互聯網對自己最大的好處是什么?
王 迪:了解更多資訊。
《藝術沙龍》:您經常在網上購物嗎?有作品在網絡上成交嗎?
王 迪:有一些,買些無關緊要的東西。還沒有。
《藝術沙龍》:相比隨時可被刪除的電子郵件、140字的微博、符號化的短信,手書信件在當下已具有了別樣意義。如今,您還會提筆寫信嗎?
王 迪:會的,我和最好的朋友依然通信,每次寄到福建,再等著回信,樂此不疲。我們可以從字跡里猜想彼此那時那刻的神態,很有趣。但著急的事兒,還是打電話。
《藝術沙龍》:您有拖延癥嗎?日常生活中您如何管理時間、提高效率?
王 迪:我這個年紀不能太任性地生活,該做的就要承擔。我更喜歡從容不迫的感覺,甚至有些散漫。只是盡量把時間用在喜歡的事兒上面,減少不必要的消耗。
《藝術沙龍》:過去的一年中,您邂逅了哪些好書?
王 迪:《維摩詰的花雨滿天》(南懷瑾)、《中國繪畫史》(陳師曾)、《佛像的歷史》(梁思成)、《看詩不分明》(潘向黎)、《活著活著就老了》(馮唐)。
《藝術沙龍》:對未來一段時期的創作,您有何打算?
王 迪:認真修養做個合格的人,靜心讀書,多畫畫,多練字。近年,我漸漸平和心緒,在生活中尋找真切至深的感動。我關注女性的生活狀態和精神歷程,正如關愛我的母親、姐妹、女兒和自己。我雖然夠不上一個完全的女性主義者,但女性對自身價值、生命價值的獨特思考和表達方式無疑確立了獨特的美學價值。女性柔美善良,如花若水,內在卻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感傷——花落無語,人淡如菊。我靜靜體味,力求傳寫真情、心手相合。悄悄記錄她們的憂傷和喜悅、美麗和滄桑,用尺素丹青、揮墨渲染守護女性燦爛華年之下的那一縷永恒,她無疑是自然界中最美的一道霞光。我想繪出美好的東西,溫暖喜歡她們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