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出生,臺灣南投人。2002年畢業于臺中師范學院美勞教育學系,2007年畢業于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2008就讀于臺灣師范大學美術創作理論博士班。
《藝術沙龍》:怎樣理解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關于時代性,您有什么看法?
許維穎:就我個人在臺灣的觀察,對于“70后”“80后”的水墨藝術創作者而言,“創新”是一種被鼓勵的創作價值。受到社會氛圍以及媒體信息日益開放的影響,“創新”反映在學校養成教育、個人創作的實際操作層面,都越來越顯著。相對而言,中國畫的“傳承”對于臺灣“70后”“80后”的水墨藝術創作者而言,反而不是易事。有時并非出于對中國書畫傳統底蘊的不了解,更多的是不知道自己在了解之后還可以做出什么超越,造成了一種與傳統漸行漸遠的創新。在當代藝術當中,不同于其他藝術類型,“傳承”與“創新”之間的微妙關系,是水墨藝術創作中相當獨特且明顯的現象。我認為這兩個詞匯,應該是無關對錯或褒貶的中性詞匯,是藝術創作者的必然選擇。藝術是文化的重要一環,所有的深度都是靠著時間一步一腳印地累積,無法偷懶速成。水墨創作背后有數千年的中華文化作為資源,雖然“傳承”非易事,但若在當代的水墨創作中“創新”之外,懂得運用,也會用“傳承”,這創作自然是猶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創作中若“傳承”少了些,也無不可,等于是多多少少去掉了文化底蘊的厚度當地基,靠自個兒的力量重新搭磚砌墻,時間上靠自個兒重新累積,在深度挖掘內涵的功課上,相對而言是辛苦的。處理“傳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也是當代水墨藝術創作者在處理作品“時代性”上的重要元素。
《藝術沙龍》:對未來一段時期的創作,您有何打算?
許維穎:因為我目前在臺灣師范大學攻讀水墨專業博士班的關系,同時具備了研究者和創作者的身份。這兩種身份有時相得益彰,有時卻也可能相互干擾。研究者的身份有助于跳脫自身,從外部向內觀察自己的創作,讓創作思考上更多了一份客觀與理性。然而另一方面,創作者原始的沖動、創作的實驗性與張力,在縝密思考過后,不免會受影響。
自己在攻讀碩士班時的任務是在找尋自我,這期間創作“表里”系列作品,著眼在自身作為人關系的“表”與“里”。博士班的前幾年,則開始了“Nest Lady”系列作品,目的在追尋“何處能安頓自我”這種地理性的問題。作為一個創作者,碩士班時看不清自己,于是借著“創作”這面“鏡子”來觀照自己。而博士班的任務就是借由創作,找尋自己在宇宙坐標中的位置。
博士班的前期,研究的是自己與外部的關系,也可以說是人與環境(自然)的關系。這個階段隱約感覺到,作為一個具有自然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的創作者,我和過往創作者所實際經歷的、感受到的自然截然不同,甚至具有一種說不出所以然的陌生感。到了現在博士班的后半期,慢慢感覺到自然對自己而言是什么,絕非存于精神層面或生物自然科學的范疇。在《原本》的系列中是利用工筆的直接手法與版印的間接手法,來暗示人與自然之間的距離與陌生化。最近有種強烈的感覺,我所身處的自然原來是一種碎裂、片斷,卻如洪流、大樹、漫草般襲來的訊息。未來近程的創作,便會在這個基礎上,更具體地指出我眼中的自然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