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西部最大城市溫哥華有一座獨具魅力的卡匹蘭諾吊橋公園,該公園吸引游客最核心的魅力則是具有百年歷史的吊橋攬勝。
進入公園,首先進入我們眼簾的是一群色調鮮艷、光彩奪目的圖騰柱。上面雕刻著印第安人的頭像及飛鳥,工藝和造型都非常精致。因為這里曾是印第安人的聚居區,這些圖騰柱都是百年之前,生活在這里的印第安人的作品,一直護養至今。由此前行,是一個反映吊橋歷史的小型展室,可以看到一些圖片和實物。
據介紹,19世紀末,有一對白人探險家夫婦,男士名為喬治·格蘭馬凱。他們來到這里,被那古老的原始森林、奔騰的卡匹蘭諾河及其險要的河谷折服,他們毅然放棄了探險的行程,決心與卡匹蘭諾的大自然為伴。夫婦自己動手,在河畔搭起一座小木房,就此定居。也許是一心熱愛大自然而產生的奇妙靈感所驅使,他們決定在山谷之間,建一座步行吊橋,以便于保護河谷兩岸的原始生態不受破壞。格蘭馬凱夫婦歷盡艱辛,在原住民奧古斯丁·杰克等人的幫助下,用粗壯的麻繩和香柏木板為料,于1889年,建起了一座高70米、長137米,橫跨卡匹蘭諾河谷的吊橋。據說這是當今世界上最高和最長的人行吊橋。此橋曾于1903年和1914年加固,1956年又從兩端用鋼纜及水泥加固。百余年來,吊橋一直安全地搖搖擺擺通行至今。在2006年的一場暴風雪中,一棵46噸的巨杉,轟然一聲倒塌在吊橋上,杉樹被攔腰折斷,而吊橋則泰然無恙。一個世紀過去了。恐怕喬治·格蘭馬凱和奧古斯丁·杰克都不曾想到,他們當初創建的卡匹蘭諾人行吊橋,于今成了大溫哥華地區震撼力最強的名勝之一。
卡匹蘭諾人行吊橋的震撼力,主要在于它的驚險。因為它高懸在幽谷上空,持續不斷地產生搖擺。行人越多,搖擺則越強烈。以致人們站立不穩,戰戰兢兢。只見有的游客,上到橋上,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從其面部的表情不難看出,既膽怯又有勇氣;既驚又喜,心理復雜。更有年輕人像在過山車上那樣發出尖叫,還有的甚至大聲哭喊。但是,游客們尤其青年人又不能不過此橋,因為,公園還有一些驚險和精彩的景點,諸如猛獸山脊、雨林探險、樹頂探險等都在河谷的對岸。按照導游圖,則必須先過吊橋。于是吊橋上就出現了那些獨有的“景觀”。面對如此景象,我這個耄耋老夫本打算就此卻步,但又于心不甘,最后還是決定嘗試一下。于是老伴陪同,大著膽子,踏上了吊橋。真乃是:“髦夫也發少年狂,左挽欄,右扶杖。”我們搖搖晃晃走了一段,雖然感覺像是天搖地動,而舉步維艱,但并無太強的驚險之感,倒覺得吊橋上有其獨特的角度,可觀景和拍照。所以,到橋中間,稍作小憩,放眼瞭望。但見橋懸高空,悠若長虹;人在畫中,飄飄欲仙。又見河谷兩岸,雨林茂密,古木參天;奇巖突兀,怪石懾人。憑欄俯瞰,則見云霧低垂,環繞樹梢,飛鳥橫穿,河流湍急。然而深為遺憾的是,只有在吊橋上才有的最佳視角,卻因強烈的晃動,以致我在橋上的相機作品“全軍覆沒。”當我們安全到達橋頭,登上對岸,一致認為,過了吊橋已不枉此行,前面的景點,都可放棄了。我們原路返回之后,公園當局為我們每人發了一份印制精美的“過橋證書”,以作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