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要二胎。然而,許多人卻發現要孩子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
臨床上我們經常碰到一些男性朋友說已經有一個孩子,現在想再要一個,卻要不上了,甚至被診斷為不育癥,覺得難以理解。醫學上將這種情況稱為“繼發性男性不育癥”。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有很多,病因也比較復雜。
1.生理因素
男性在35歲以后,體內的雄性激素開始衰減,平均每過一年其睪丸激素的分泌量就下降1%,精子基因突變的概率也相應增高,精子數量和質量都得不到保證,對胎兒的健康也會產生不利影響。雖然年齡對男性整個生育活動的影響程度較輕,男性從40歲左右開始出現生育力下降,但大多數人50歲后仍有生育力,但卻可能增加女性流產的風險。
中醫傳統理論認為男子“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男性最佳生育年齡在三八24歲至四八32歲,32歲身體機能到達頂峰,之后就要開始逐漸下降,到了五八40歲的時候腎氣虛衰就比較明顯了,腎氣虧虛以致腎精不足,生育能力下降。
2.病理因素
很多的疾病都可以引起繼發性的不育,如:內分泌疾病、輸精管道的梗阻、生殖道的感染、睪丸生精功能異常、免疫性不育、性功能障礙等。高血壓病也可能影響到精子的數量和質量。另外還有濫用藥物或藥物使用不當產生的毒副作用均有可能對生育產生影響。
3. 環境污染和不良生活方式
越來越多的證據發現,環境因素同樣影響著男性生育力,與男性生育力的總體狀態相關。生活環境污染、工作環境有害物質的影響,均可使睪丸中酶的活性降低,影響生精過程,畸形精子比例增高,其活力、穿透力、致孕率均在下降。
隨著生活節奏日趨加快,生活壓力逐步增大,作為家庭主要“勞動力”的男性經常早出晚歸,休息、飲食沒有規律,工作高度緊張,身體時常處于疲勞狀態;或者年輕的時候太“任性”、縱欲過度,這些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精子的數量、質量和存活率。抽煙、喝酒、電腦輻射等,對男性精子質量的影響迅速而顯著。
繼發性男性不育癥在明確病因后,通過積極的治療,絕大部分患者是可以治愈并恢復生育能力的。所以,男性朋友需要注意生育的保健和預防,改掉不良生活習慣,發現問題后及早到正規醫院的男性專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