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女士一年前穿高跟鞋不小心把腳給崴了,當時由于不是很疼,她也就沒太在意,一瘸一拐地上班去了,之后抹點活絡油,過了一周感覺沒事了。沒想到,此后她經常崴腳,甚至走小石子的路面也容易崴到。前幾天,她和朋友打羽毛球,又一次把腳給崴了,這次疼得連路都走不了,只好到醫院就診,結果被確診為習慣性踝關節扭傷。
首次崴腳一定要重視
“踝關節扭傷就是我們俗稱的崴腳。臨床上,像于女士這樣的患者很多,他們往往缺乏急救知識,對首次崴腳也不重視,結果落下了后遺癥。韌帶就像橡皮筋,帶動關節活動。首次崴腳后,如果踝關節的韌帶損傷得不到及時修復,會使韌帶變松,形成慢性踝關節不穩,最終導致習慣性崴腳。”遼寧省人民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吳峰舉例說,有很多運動愛好者首次崴腳后,在還沒有徹底恢復的情況下又去運動,結果還沒修復的肌肉軟組織和韌帶受到刺激,踝關節再度受損,傷上加傷,這樣次數多了就導致了習慣性崴腳。
急救處理掌握四個原則
吳峰強調,崴腳后,不論輕重都需要及時就醫。到醫院就診,一是為了排除骨折,二是確定韌帶的損傷程度,以做到徹底治療。如果暫時沒有就醫條件,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急救常識。臨床上,國際公認的四項處理原則為,第一是休息,第二是冰敷,第三是壓迫和包扎,第四是抬高。休息,是指扭傷后,應該就勢倒下、不較勁,不讓受傷部位負重,避免加重傷情;冰敷,是選取冰水混合物,放在塑料袋中,放在受傷的部位,每次敷20—30分鐘,在48小時內,通常需要2—3小時就冰敷一次,才能起到比較好的效果。冰敷可以刺激血管收縮,從而達到減輕腫脹和止血的效果。切忌用熱水浸泡或用燒熱的白酒揉搓扭傷處,以免導致淤血和腫脹加重;包扎,是為了實現傷處更為穩定,但不要扎得太緊,以免阻礙血液循環,影響恢復;抬高,是盡量讓傷處高于心臟部位,坐臥時可以在傷腳下面放幾個枕頭,有利于減輕腫脹。
運動前做好熱身活動
現在愛打羽毛球的人越來越多,他們也成了崴腳“新軍”。吳峰指出,運動愛好者崴腳多是因為運動前熱身活動不充分導致的。建議大家打球前做好如下踝關節的熱身活動,一般做到肌肉微微發熱即可:
1.踝關節內外側靈活性練習:腳尖點地,踝關節由內向外旋轉,再由外向內旋轉。
2.跟腱拉伸練習:一足蹬地做弓步,前后腿之間成60度夾角,前腿膝蓋逐漸彎曲,后腿跟腱逐漸拉長,可以增加肌肉彈性。
3.足背拉伸練習:坐在地上壓住腳背,上身逐漸直立,再盡量后仰。
4.弓步扳腳背練習:按弓步站好后,把后腿膝蓋放在墊子上,保持弓步的姿勢,后腿的小腿輕輕折疊抬起,雙手抱住腳背使其靠近臀部,持續10~20秒再輕輕放下,可增加腳的柔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