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微信紅包等第三方支付對金融體系造成的影響余波未消,以京東白條為首的互聯網消費貸產品又已走進了人們的生活。
依托于大數據,互聯網使客戶信息的價值升華,助推其效用最大化。一方面,金融機構在互聯網上通過對客戶信息的整理分析,生成數據庫,對客戶的信用進行評級,利用信用評分卡等技術,確定信貸額度及貸款利率。另一方面,依托于互聯網平臺,客戶信息有了被創新利用的可能,如阿里小貸利用供應鏈中的商業交易關系控制壞賬風險。另外,依托于客戶信息的積累,互聯網貸款的擔保方式由傳統的抵押品質押演變為信用或保證擔保,省去了抵押品質押審批及辦理環節,節約了信貸業務交易成本。
消費貸最大的風險點在于信用風險,銀行傳統線下消費貸的大部分流程是對抵押品質押等風險緩釋手段的審核,降低了貸款辦理速度,也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現階段,我國銀行業開展互聯網消費貸業務的難點在于沒有足夠的客戶數據支撐,無法有效控制風險。針對這一問題,最有效的解決方法是與電商平臺合作,而最好的切入點是對電商平臺綜合授信。電商平臺利用該授信對平臺內的消費進行資金墊付,有利于提升平臺客戶銷量,有利于銀行適度轉嫁信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