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莊子》,清代胡文英筆下的那個“心腸極熱”的莊周映入眼簾。他受到別人的尊重與愛戴,源于他為人處世的友好態度。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她在主持春晚時,無意間把馬東的名字念成了馬季,而她卻毫無發覺。臺下的觀眾發現了這一錯誤,就偷偷地發信息給她,鼓勵她說:“讀錯名字是正常的,演員也有忘詞的時候。”當她在手機上看到這些信息時,她大吃一驚,沒想到一向追求完美的自己竟會把演員名字給念錯了。過后,她當著全體觀眾的面給馬東道歉。馬東說:“為了我們爺倆這名字,董卿連年都沒有過好。”臺下頓時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他們是為董卿尊重他人的態度而鼓掌,同時董卿也贏得了全國觀眾的尊重與寬容。
無獨有偶,古有藺相如負荊請罪,劉備三顧茅廬;今有劉德華替人剪發,張學友低姿態為人。他們都是本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人而達人”的態度做人的;他們在尊重他人的同時,懂得低姿態為人處世,因而得到了世人的認可和尊重。可見,尊重他人是非常的重要。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因尊重賢才,讓房玄齡和杜如晦相互配合處理朝政,才成就了“房謀杜斷”的佳話,才有了“貞觀之治”。而唐太宗也贏得千古美名。懂得尊重的可貴,不僅成就別人,也成就自己。
然而,卻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本著“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傲慢態度來對待人,于是他們的結果往往是“愚愈愚”,只能得到失敗的人生。袁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是三國時期割據一方的荊州牧。“四世三公,門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極多”,給他帶來了稱霸一方的優勢,然而此人卻“外寬內忌”,不懂得禮賢下士,尊重下屬。也正由于袁紹不尊重士人,不把這些有智有謀的部下看在眼里,使得三公世卿的祖業落入他人之手,霸業也隨水東逝。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見,在生活中,凡事都應顧及他人的感受,要懂得換位思考。而只有尊重他人,才會贏得他人的尊重。
【作者系廣東省廉江中學隔壁文學社社員,指導教師:曹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