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技巧】
一、考情分析
《考試大綱》對文言實詞的要求是: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B級。“常見”是從詞在教材中出現的頻率來說的,指文言文中常用詞和次常用詞。從近三年的高考試題來看,已經不能僅僅局限于大綱規定的120個常見文言實詞,筆者認為至少要積累300個高頻文言實詞的用法。所謂“在文中的含義”,實際上就是指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含義,不拘泥于字典詞典上的解釋。由于文言實詞的數量較大,而且絕大部分具有多義性,用法又較為靈活,因而要確定某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究竟是什么意思,這就要求考生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判斷能力。
二、考查重點
縱觀近三年的高考命題,雖然文言文試題的選文材料都來自課外,但所考實詞絕大部分為課文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常用實詞,并且考查的重點鎖定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等知識點上。
1.一詞多義。一詞多義是文言實詞考查的重中之重。歷年高考對文言實詞的考查,基本上都會考查文言實詞的一詞多義,因此,掌握實詞的多個意義和根據語境去選擇恰當的義項是考生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是古已有之的閱讀準則。對于一眼不能識別的文言實詞,我們就必須結合具體語境,瞻前顧后,披文入理,從邏輯上去推測詞義。而考生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只憑識記猜測,完全忘記了“語境”二字,從而導致失分。
2.古今異義。雖然語言有一定的繼承性,但語言畢竟又是發展的。漢語在發展過程中,有很多詞語的詞義已發生了變化。那么,考生在學習文言文時應牢牢樹立起這樣一個意識:不可以現代漢語來理解古漢語。近年高考文言實詞試題中就經常涉及到這方面知識的考查。命題者通常會在四個選項中故意對其中一個詞進行“望文生義”式的解釋來干擾考生,讓考生掉進陷阱。特別提醒考生要多積累形式上與現代漢語完全相同的古今異義的詞語。古今異義的詞語課文里有許多,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璧有瑕,請指示王”中的“指示”是兩個單音詞,意思是“用手指指給別人看”,而現代漢語中“指示”是一個雙音詞,是“上級機關對下級工作的指導性意見”的意思。
3.詞類活用。詞類活用是指在古代漢語中某些實詞(主要是名詞、動詞、形容詞,也有少量數詞)的特殊用法。這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具有某種語法功能,有新的意義,進而改變了詞性。詞類活用主要包括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作狀語等。
4.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被替代的那個字叫本字,用來替代本字的那個字叫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來解釋,也應該讀本字的音。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如果發現有個別字與語境完全不合,或者說,根據文脈,由于個別字的出現而使文意無法理解時,可依據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等特點去考慮通假現象。
三、解題策略
1.音形訓義法。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理解文言實詞的詞義,通過字形來解釋詞義,是謂形訓;通過字音來解釋詞義,是謂音訓(或者叫聲訓)。
2.對文斷義法。所謂對文,是指在結構相同或相近,語意相關的對句中,相對應的詞語,在意義上常常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關系。比如成語“文過飾非”,詞中對應位置上的“過”和“非”意思相同,我們可能覺得“文”字不好理解,其實可以從對應位置上的“飾”入手,從而判斷出“文”的意思就是“掩飾”。同樣的道理,文言文中,很多對文的詞語可以互訓。對文訓釋的意義在于據已知訓未知、由易知訓難知。這就便于我們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循序漸進。
3.語法辨義法。根據漢語語法知識,主語、賓語大多是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是由形容詞、動詞充當,定語是由名詞、代詞充當,狀語是由副詞充當。要判斷文言實詞的具體詞義,可先對句子進行語法分析,了解這個詞在句中的語法位置,即了解這個詞在句中充當什么成分,然后根據這個詞和其他詞構成的語法關系來推敲它在句中的詞性、用法和意義。
4.語境推義法。文言實詞大多具有多義性,即詞義是不確定的,完全采用逐詞逐義識記,是根本不可能的。要確定一個實詞在文中的確切含義,我們可以聯系語境進行具體分析。語境可分為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所謂內部語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所謂外部語境就是針對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語境,即上下文的語言環境。
5.成語證義法。成語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漢語的烙印,是古漢語留給現代漢語的“活化石”。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我們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語后,便可以根據一些成語的意義和用法,推斷出文言實詞的含義。
6.聯想明義法。高考文言文閱讀所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腳點,即所謂立足于教材,選材于課外。因此,我們要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聯想學過的課文例句,相互比照,辨其異同,以確定題中的實詞詞義。在這里筆者還要特別提醒考生牢記課文中的經典例句。
【同步突擊】
1.對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②于是入朝見威王
③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④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2.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三顧茅廬 B.滿坐寂然
C.路轉溪橋忽見 D.汝之不惠
3.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B.倉鷹擊于殿上
C.默而識之
D.先帝不以臣卑鄙
4.下列各句中,黑體詞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屬予作文以記之
B.越明年
C.阡陌交通
D.雖我之死
5.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用法與“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
B.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
D.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6.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火尚足以明也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D.世之奇偉……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7.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拔劍撞而破之
B.驪山北構而西折
C.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D.道芷陽間行
8.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B.侶魚蝦而友麋鹿
C.序八州而朝同列
D.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