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近90年的傳統名校——山西省盂縣第一中學,長期以來把精細化管理融入到每個環節,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不竭的動力,“用心工作、愛心育人、真心服務”已成為教育教學的具體體現。學校先后榮獲“全國科研先進單位”“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學校”“國家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山西省文明學校”“山西省德育示范校”“山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榮譽稱號。從2009年開始,學校二本以上達線人數每年都以100人的幅度遞增;2015年高考,全校二本B類以上大文大理達線人數928人,其中2名學生考入清華大學,再一次彰顯了學校的綜合競爭實力,向教育事業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喚起學生精神追求
走進盂縣一中,映入眼簾的是校園綠樹環繞、綠草成茵的美麗環境,而更感染人的是濃厚的文化氛圍。在廣場上,隨處可見體現學生追求的文字標語,也有熏染師生情操的名人雕像。靜區與動區相結合,既因地制宜,又有利于教學;既整齊美觀,又大方實用;既著眼于近期使用,又考慮到長遠的發展,充分體現出學校注重氛圍、文化引領的育人理念。
文化育人的氛圍在教室走廊之間體現得更為強烈。每個班前都有本班特色的班級文化展示,有班級的誓詞展示、志向宣言;有老師對學生殷殷寄托,更有名校展示、名校之星展示,還有本班的學生之星、進步之星以至細到規范試卷的展示。在這樣的氛圍里,學生個個精神飽滿、激情飛揚。
同時,學校充分利用文化藝術節、科技節、體育節弘揚學生個性魅力、彰顯創新智慧,把學生的成長時空渲染得絢麗多姿。
精細管理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管理是學校精細化管理的中心工作。為使教學管理工作進一步精細化,杜絕課堂“顯性”和“隱性”浪費,學校通過不斷的探索、反思,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即“集體教研-高效課堂-定時訓練-反思提升”。
在每周的集體教研中,各學科由一名主講人對每節課的具體教與學的過程設計進行展示,然后由其他教師提出個人意見,最后由主講人進行補充修改,提供一份符合學情和校情、教情的教案,實現“統一教案、統一授課、統一檢查”,達成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多年來,學校先后進行過導學案、三七式、X+35+10等課堂模式的改革。不論是哪種高效課堂,都是想在有效的時間里,采取恰當的形式將教學目標最大化和最優化,關鍵點是學生的自主、自覺。學校自主課堂的出發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培養了學生自發自覺的學習習慣。
定時檢測就是高三年級每天一次單科訓練,每周一次全科周周練。高二和高一每周一次單科訓練。定時統一訓練時間、統一以組閱卷,定時講評,引導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本階段任務,形成習慣,提高認知活動的效率。
教學反思分為教師反思和學生反思兩部分。教師反思是依照定時檢測結果,分學部、按班級、按教研組,從教和學兩個方面總結得失;學生反思從知識缺失、非智力因素失分、考試技巧等方面進行反思總結。通過反思使教師的教學目的性和方向性更加明確,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了解自己知識掌握與心理活動情況,提升應考能力。
教壇新秀依次遞進
學校克服了職稱評定終身制引起的職業倦怠,推進新課程改革的興奮點。
新教師培養的基本內涵是:模仿-融合-形成特色。即首先通過聽課,模仿別人的教學,一年內學會上課;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融合別人的經驗,3年后能夠勝任各年級教學;通過實踐-提高-再實踐-再提高,6~9年內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成為骨干教師。學校還開展了“三評三選”活動,即“評講課,選優質課例;評備課,選優秀教案;評科研,選優秀論文”,以評促進、以評促優。學校每年組織青年教師教學大比武活動,目前有120名青年教師擔任實驗班、高三年級教師,60名青年教師擔綱班主任工作,占青年教師群體的59%。
在精細化管理過程中,學校不斷推進學術自由、鼓勵教法創新,提高了教師的素質和能力。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