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11月29日,拉薩大昭寺,國務院代表、國務委員羅干等主持金瓶掣簽儀式。在各大寺院活佛、高僧的見證下,5歲男孩堅贊諾布被選中,成為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9天后,在日喀則扎什倫布寺,國務院代表、國務委員李鐵映主持了坐床典禮(藏傳佛教中,活佛圓寂后,他所轉世的靈童必須經過升座儀式才能成為正式的繼承者,這種儀式即坐床),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次班禪轉世圓滿完成。
這20年來,十一世班禪接受灌頂,受具足戒,為西藏和四省藏區大約150萬信教群眾摸頂賜福,成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當選全國政協委員……從少年到青年,他逐步成為信眾敬重的班禪大師。
20年后的11月22日,正逢小雪節氣,25歲的班禪大師在北京的漫天大雪中向我們走來,法相莊嚴,笑容溫暖,舉止親和。他剛剛為信教群眾摸頂賜福,繼而接受了《環球人物》記者的采訪,用流利的普通話講述了他20年來將藏傳佛教教義和宗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感悟。
《環球人物》:很高興在您坐床20周年之際見到您。您5歲坐床,最初離開家鄉嘉黎縣,來到日喀則,是否習慣?

班禪大師:我坐床已經20年了,5歲離開家鄉到了寺廟,是非常習慣的。不僅如此,之前更小的時候,扎什倫布寺十世班禪大師轉世靈童尋訪組到過我們縣,也到過我家。那時候我就知道他們是扎什倫布寺來的高僧,見了他們非常高興,我也感覺到自己很快要去那里,反而非常興奮。
《環球人物》:您出生于1990年,是一名“90后”,很多人覺得“90后”有活潑、灑脫、不羈的天性,您身上有沒有這些特點?您認為“90后”有哪些獨特的品質?
班禪大師:和大多數“90后”相比,我的成長環境還是不太一樣,但我們的共同特點是所處時代一樣。我們的時代是一個和平的時代、幸福的時代,是我們國家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不斷發展前進的時代,也是一個信息時代。比起上一代人,甚至“70后”“80后”,我們受過的苦難,過過的苦日子都少很多,成長在國家最和諧穩定、繁榮發展的時期。所以,“90后”富有創新精神、開拓進取精神,這都是值得我們提倡的。
《環球人物》:與前十世班禪相比,您所處的時代有了這么多變化,您覺得該如何擔當起新時代宗教界代表人士的使命?
班禪大師:我作為宗教界人士,作為新時代的活佛,被賦予了歷史和現實的使命。和以往不同,今天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文化多元化,我們面對的信眾,不像歷史上那樣單一、單純,不僅僅來自本地區、本民族,而是不分種族、不分地區、不分國界,遍布全球。信眾的層次和知識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過去,文盲率比較高,信眾的分辨能力較差;現在,大家的知識水平上來了,分辨能力也強了,這對我們這些宗教界人士的要求也就更高了。如果我們自身沒有比較深厚的佛學造詣、品德修養,就不能服眾。將來,在弘揚佛法、利國利民方面,我們新一代活佛以及藏傳佛教界、宗教界人士要擔當起歷史的重任。
《環球人物》:作為新時代的活佛,您的學習任務也更繁重。現在您一天的學修生活是怎樣安排的?
班禪大師:我日常的學習主要分三類:第一,向經師、老師們請教、學習,獲取知識;第二,自己思考、研究;第三,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學到的知識結合到自己的實際當中去運用。現在我處在工作和學習并重的時期,所以時間不像小時候那樣安排,有時候工作忙一些,有時候學習多一些。不管怎樣,我會努力去完成各項工作任務,但也不會耽誤學習,有空就學。
《環球人物》:您喜歡哪些學科?平時有何業余愛好?
班禪大師:除了佛經之外,文化課程當中,我比較感興趣的有歷史、書法等等。一些高新科技的東西我也比較感興趣,也會使用QQ、微信等工具。
《環球人物》:您經常接受西藏信教群眾的虔誠朝拜,也經常到信眾的家中走訪,您覺得他們身上最寶貴的品質是什么?
班禪大師:我認為,西藏信教群眾身上最珍貴的品質是慈悲心。他們看到需要幫助的困難人群,都會盡量幫忙,如果需要救治都會盡量去救。哪怕是一只小動物,或者走路時看到一只小螞蟻都不會去踩,盡量避開。藏族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就是“寧結”(音),即憐憫眾生的意思。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他們這種美德,就是憐憫。
《環球人物》:您對藏族群眾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班禪大師:西藏和青海、甘肅、四川、云南四省的藏區我都走訪過了,舉行佛事活動,滿足信教群眾的信仰需求。也進行過細致的調研,去過不少寺院、農牧民家庭、企業、開發區、安居工程等等。在走訪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藏族群眾對自己所信仰的宗教的虔誠。我記得最深的是2005年一次四川之行。我們途經雅江縣,當時下著冰雹,但路邊很多群眾等我摸頂賜福,沒有被冰雹打散,這讓我非常感動。我也不顧冰雹,盡量滿足信教群眾的信仰需求。你們在各種媒體上也能看到,藏族百姓一步磕一個頭,長途跋涉、穿山越嶺走幾千公里去朝拜,這都是信仰的力量。
《環球人物》:您去祖國各地走訪,有哪些事令您印象深刻?
班禪大師:我已經走過了全國2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深深感覺到我們國家地大物博。2013年1月,我到黑龍江參觀考察,當時室外溫度達到零下33攝氏度,據說是幾十年來最冷的一個冬天。但我們到那里時,感受到黑龍江人民的熱情,雖然天氣寒冷,但我們內心是非常溫暖的。在大慶,我看到油田工人們在辛苦勞動;在“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我了解到當時條件那么艱苦,國家各方面比較落后,每個人卻能辛勤地勞動,為國家建設奉獻那么多。今天我們這些“90后”生活在一個這么幸福的時代,更應該去努力為國家做貢獻。
《環球人物》:您對北京有著怎樣的感情?
班禪大師:我與北京的淵源很深。北京作為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心臟,我們熱愛祖國,肯定會熱愛祖國的心臟,我很喜歡北京這座城市。今天距我第一次來北京已經20年了。我的第一任語文老師是北京人,所以我的漢語當中也帶點北京味兒。今年6月10日習主席接見我的時候,我用漢語普通話給習主席做匯報,習主席聽后非常滿意,說我說話北京味兒還挺濃,我覺得很自豪。
《環球人物》:您2010年當選全國政協委員,現為全國政協常委,您怎樣理解和履行這份職責?

班禪大師:我們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實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們作為宗教界人士,要使我們的宗教更好地與社會主義相適應,這就要求我們了解黨的政策,了解社會主義制度和我國國情,必須要學習政治,懂得政治。
作為政協委員,履職盡責是國家和人民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協商民主是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具體體現,我作為政協委員一定要建言獻策。當然,積極建言獻策有兩個重要條件:第一,不斷地學習;第二,要實地走訪,多調研。實地走訪有固定的時間,但調研可以通過各種渠道進行。比如,有時藏區各界人士和當地百姓會到我的駐地來,給我講述當地的情況;還有,現在通訊、傳媒都很發達,也可以通過這些渠道來聯系群眾,了解情況。我的提案都是經過幾年調查、調研之后形成的,今后也會努力做得更好。
《環球人物》:自坐床以來,您已拜見過歷任國家領導人,對此有何感受?
班禪大師:中央領導同志親切接見我,這20年來對我健康成長的關懷是無微不至的。特別是今年習近平主席在中南海親切接受我的拜見,給我一生留下了難忘的回憶。我把這20年來學習的成果、工作的經歷、心得體會都匯報給了主席,主席聽了非常滿意,并給我提出了三點希望:希望我堅定政治立場,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希望我帶頭發揮作用,努力使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希望我加強精進學修,不斷提高宗教學識和道德修養。主席的三點希望是我一生的座右銘。主席站得高看得遠,我作為新時代的活佛,被賦予歷史和現實的使命,特別是在我們國家現階段,西藏長期全面的穩定非常重要,藏傳佛教對于西藏社會穩定、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也能發揮很積極的作用,我們很有信心。中央領導這些年來對我的關懷,不僅僅是對我個人的關懷,更是對整個宗教界、對西藏人民的關懷。
《環球人物》:習主席在接見您時提到,要促進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怎樣做到這一點?
班禪大師: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藏傳佛教廣大信眾愛國愛教。十世班禪大師講過:“愛國要守法,愛教要守戒。”這就是正信正心。我們要正確宣揚宗教的內容。愛國愛教完全符合藏傳佛教的教義和義理,同時也符合藏傳佛教將來正確的發展道路。與未來藏傳佛教的發展不吻合,或者對社會發展沒有益處的闡釋,都是對藏傳佛教不正確的闡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24個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佛教提倡慈悲為懷、普度眾生,也就是利益眾生、為人民服務。我舉個具體的例子,從公民個人層面價值準則中的“愛國”來講,佛教里也有很多這方面的內容,比如《大般涅槃經》中有一句話:“以王因緣,國土安樂,人民熾盛,是故一切出家之人慕樂此國。”意思是說,因為有了英明的領導者,國家才會和諧穩定,人民才會幸福安樂,我們作為出家人理應熱愛自己的祖國,持戒、精勤,修習佛法正道。所以說,佛教中有很多理念、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完全相符的。我想,佛教理論的發展和對佛教教義的進一步闡釋,可以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推廣。
《環球人物》:有文章寫道,現在物質條件好了,中國人的道德水準卻下降了,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班禪大師:當物質條件越好,人的欲望越難控制時,就越容易產生道德滑坡。不克制的欲望是很可怕的。相當多的人把追求最大利益放在首位的時候,所有的亂象都會出現。有些人修路是為了大賺一把,于是層層承包,層層貪污,交通廳長不斷落馬。有些人把蓋樓變成了為自己牟取暴利的途徑,于是官員受賄,商人低價拿地發財,為所欲為。有些餐館的不法商人,昧著良心發財,于是地溝油、霉大米、過期肉都搬上了顧客的餐桌。瘦肉精、三聚氰胺、黑心棉、毒韭菜也在市場上不斷出現。媒體上還披露,該發的工資不發,借錢該還的不還,救人的被訛詐,做好事的遭誣陷……并不是不要發展,而是既要發展,又要盡量減少副作用;既要物質發展,更要精神升華。怎樣做到這一點?應該依靠內心科學。
《環球人物》:如果做了惡的人來向佛懺悔,說,萬能的佛呀,請饒恕您虔誠的弟子吧。是不是佛就可以原諒他?
班禪大師:當然不能。因為佛無法直接洗掉人們的罪惡,也無法直接抹去人們的痛苦。《藏經》中說:自己是自己的救星,除自己外,別無救星。痛苦和幸福,順利或坎坷,快樂與磨難,都是人們自己造成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佛怎樣幫助人們呢?很簡單,佛告訴人們因果相報的道理,教給人們脫離苦海、走向光明的自救解脫的方法。這個方法也很簡單:向善,行善。具體說,幫助他人就是行善。
《環球人物》:您的會客室掛著一幅書法作品,上面寫著:“眾生本為佛,然由客塵覆,除彼即是佛。”這句偈語應如何理解?
班禪大師:這個道理很簡單,卻是佛教獨有的。大乘佛教的觀點是:人和佛沒有阻隔,人可以成佛。人要修行,修行的過程就是改正錯誤的過程,或者叫覺悟的過程。佛在覺悟之前也是普通眾生,普通眾生覺悟了后就是佛。佛和人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采訪結束后,班禪大師向《環球人物》記者一行每人贈送了一條潔白的哈達,以及他多年前參加佛事活動時的塑封照片。光陰如梭,如今我們面前的班禪大師不僅是一位陽光青年,更是一位能夠啟迪人們心靈的高僧大德,一位宗教界代表人士。但他是謙遜的,他曾說:“很早就有人稱呼我是宗教領袖,那不是說我很厲害,主要是因為我有班禪的封號而已。而這個封號是通過歷代班禪的豐功偉績得來的,我也將努力做一個名副其實的歷代班禪的繼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