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快樂大本營”起家的湖南衛視主持人何炅,最近自己的“大本營”出了點小事。
人稱何老師的何炅,被曝在母校北京外國語大學依然占編在冊,算是“老師”,卻不上課。這事被媒體一炒,就成了“何炅吃空餉”事件。校方趕緊澄清,說何老師在校友會、基金會工作,不算吃空餉;何炅也發微博說,“學校前后安排的不同崗位的工作都努力做好”,當然為了免生波折,干脆提出辭職。校方也就“尊重何炅的選擇”。一場風波,平安收場。
與某些實權人物借著七大姑八大姨名義整出的名為“吃空餉”、實乃“撈公款”的事件相比,何老師這事兒,其實“民憤”不大,還多少有點冤。根據《福布斯》中文版披露,何炅2013年收入達1730萬元人民幣。他若真吃一份大學教師的“空餉”,大概連30萬的零頭都吃不到。所以很多人相信,何老師可能真像他自己說的,沒拿學校的工資,只是掛了個編制,為母校純服務。北外的態度也有點曖昧,一再表白何炅“是演藝界名人,學校想充分利用他的特長給學校作貢獻”。啥貢獻?你懂的。難怪有人調侃,到底是何炅“吃空餉”,還是空餉“吃何炅”?
何炅出名了,想替母校做點事,從動機到手段,都一點問題沒有,確實是個愛心好青年。他確實也沒時間上課,那就在校友會、基金會替母校拉拉贊助站站臺,何錯之有?唯一踏錯一步的,就是他占了個教師的編制,這就占錯了坑。俗話說“一個蘿卜一個坑”。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何老師是又香又甜的芒果,擱在教師這個“蘿卜坑”就不合適了。高校教師就得搞教學、搞研究,至少也得搞管理。不上班、不教書卻有編制,您讓別的“蘿卜”怎么看?換位思考一下,北外有您這么個特例,也“影響高校管理、有損公平效率”,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啊。
北外愿意讓何老師長期在編不在崗,肯定也不是犯傻。學校出編制、出身份,何炅出名氣、出影響,人盡其才,合作愉快。如果何炅為學校做了貢獻,學校付點錢也沒錯。
但事情沒那么簡單。教師這個“蘿卜坑”,對何老師這樣的“芒果”,真正的吸引力不在于錢,而在于這是個“有編制的坑”。作為計劃經濟時代留存下來的概念,編制已成了“體制內”與“體制外”的分水嶺。就算中央電視臺這樣的單位,也有臺聘、部聘、欄目聘等種種區別,在編了就算是“單位的人”。附加在其上的福利、權利,能引來“三千本科生爭當清潔工”,也能拉住何老師的心。而“體制內”身份一旦成了稀缺資源,就難免被無孔不入的腐敗侵蝕。何老師可能不在乎高校教師這點工資,但未必不在乎這個編制。而校方用帶有公益屬性的教師編制,置換學校的局部利益,說到底,還是把公家的豆子裝進了私人的袋子。
話說回來,編制還是要的。編制是控制人員規模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吃財政飯的事業單位和國家機關,有編制都人頭濟濟,沒編制還控制得住規模?甚至編制所帶來的那些穩定性、終身性等好處,也有其合理性,是對這些行業收入相對較低的一種補償。何老師這事,與編制的合理性是無關的。有些議論把話鋒引導到編制存廢這個點上,那是拿何老師當槍使,必須得揭穿,別坑了何老師。
說到底,整件事唯一真正別扭的,是何老師占的這個“坑”掛錯了牌牌。既然是芒果,就別掛個蘿卜牌,不就得了嗎?何炅和北外可以合作,北外請他當名譽教師也好,行業顧問也罷,甚至形象代言人、校友總代表,什么名義都沒問題,給多少錢也都不是事兒,就是別占教師這個“蘿卜坑”。實在要給何老師一個編制的話,就為他特批一個有編制的“芒果坑”,比如“專職形象大使”之類,免得引來質疑。何老師也得想清楚,您可以徹底奉獻,為母校義務效力,也可以公平買賣,為自己的付出按勞取酬,還可以重回母校,當個真正的人民教師,就是別腳踩兩條船,端教師的碗,吃自己的飯。您都上了《福布斯》了,犯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