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墨鏡、白色長衫、棕色披肩,印度總理莫迪以經典印度裝束,沉穩地定格在一排排栩栩如生的兵馬俑中。對于這幅被全球媒體廣泛刊載的照片,《紐約時報》記者如此分析:“這種硬漢形象正是印度國內的支持者樂于看到的。”
西方人習慣于按照自己的思維定勢想像中印之間的微妙關系,這怪不得他們。畢竟,這兩個亞洲最大鄰國在半個世紀前發生過一場戰爭,邊界迄今也未能劃定。而印度因為有著與西方相似的政治體制,很容易被西方視為戰略上平衡中國的力量。《紐約時報》把莫迪訪華時這些細節進行富有想象力的放大,讓它的讀者感覺比較舒適,這也沒什么。
不過,這有可能是對中印關系前景的誤讀。因為印度未必愿意在西方編排的這場亞洲戲劇中,扮演塞給它的那個角色。事實上,中印之間的距離如今不是更遠,而是更近,跨越喜馬拉雅的握手正變得越來越頻繁。10年前,中印貿易只有180多億美元,如今正向1000億美元挺進。莫迪來訪,雙方簽了24個文件,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印度的經濟增速已超越中國,印度將取代中國的話題重被提起,但這是局限于零和游戲的認知。中印經濟有競爭性,更有互補性,兩國合作很有前途。莫迪是務實的領導人,上任后提出要全面提升制造業,這就能與中國進行產業對接。比如紡織業,印度雖是僅次于中國的第二大紡織品出口國,但與中國相比還有距離。據統計,2013年印度紡織品出口約為400億美元,中國是2740億美元。印度出口的紡織品40%是成衣,中國的這個比例是60%。如果印度要發展服裝加工業,中國制造的服裝設備品種齊全,且比印度便宜30%到50%,中國樂意輸出成衣制造業,印度接棒,何樂而不為?
當然,這也得看印度企業界的自我認知。有位印度學者說,印度不應接納中國的低端產業,而應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業推進。這樣的雄心壯志無可非議,但在一個1/3人口是文盲、又面臨巨大就業壓力的國家,“全面發展高科技制造業”談何容易?印度的有識之士也說,現階段印度推進制造業的關鍵不是能否取代中國,而是能否把一部分制造業從中國手里接過來。接過中國的接力棒,才有希望超越中國。
印度制造業的發展需要基礎設施的支撐,這也是中印經濟互補的地方。印度落后的交通不僅限制了內部發展,也制約了其與鄰居的交往。目前,中印貿易大部分仍通過海運,連西藏對印度的進出口也有相當一部分要經由天津港裝船,繞道運往印度東部的海港城市加爾各答。由中國云南騰沖經緬甸密支那連通印度東北部雷多的史迪威公路,雖只有500多公里,卻因種種原因未能成為主要的運輸渠道。如果能實現中國西部地區與印度東北部地區的互聯互通,不僅有益于兩國,更有益于構建中印孟緬經濟走廊。印度政府預測,未來10年需投入萬億美元,對交通、電力、供水以及港口碼頭等基礎設施進行改造。中國具備基礎建設方面的經驗、技術與資本,只要能給中國投資進入印度創造更多機會,中國的建設者必將回報印度一個精彩。
CNN網站上的一篇文章預測,未來10年中印經濟關系將完全轉變,簡單的貿易關系將被大規模投資取代。預計2020年后,中國在印投資很可能從今天的不到10億美元增長至500億美元。10年之后,當人們回顧去年習近平主席對印度的出訪,以及莫迪的這次到訪,將會看到兩位領導人的兩次握手帶來一個重大的歷史性變化。中印關系從以貿易為主的1.0版,邁向貿易+投資、產業對接+基建合作的2.0版,“獨輪驅動”正變成“雙輪驅動”。
印度與中國比翼雙飛,21世紀的亞洲故事必定高潮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