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當天,兩家打車軟件公司“滴滴”與“快的”宣布“聯姻”。春節后一上班,看到了最新的消息:合并后的公司仍將繼續發放紅包補貼。這讓社會上對市場壟斷的擔憂,多少松了口氣。
回顧電商介入出租車的紛紛擾擾,先是“紅包大戰”,再是“專車之爭”,然后又是平臺的聯手、整合。一個基本的判斷是,資本與市場化打破了行政壟斷的堅冰,使得這個傳統行業更便捷、更親民。但,出行領域的改革還得全局施策,海量的傳統公司及其模式尚待新的出路。
改革總是要觸碰既得利益,攜壟斷之威、與民爭利的傳統出租車公司當然是既得利益者,是改革必須力破的對象。可是,用什么方法來破?是選擇一棒子打死,推倒重來?還是循序漸進,促動其融入互聯網經濟,以競爭性市場化主體的面目再現?這是討論的要害所在,也是能否避免群體罷運、避免改革阻力的關鍵所在。
其實,“滴滴”與“快的”這幾年的先廝打后恩愛,已經說明市場化不能紙上談兵。
進一步分析之前,不妨看看當前的幾點共識。一是壟斷性的“份子錢”不合理,出租車資源應當交由市場配置;二是電商平臺、手機終端為市場化提供了技術條件;三是應當加強對“互聯網專車”的規范與監管。簡單地歸結,就是“公司出租車”差、“互聯網專車”好。差的一面經過猛烈抨擊,已經眾所周知,但差中有好的另一面——“公司出租車”相對規范的運營秩序,便于打官司和追責任,人們提及的卻很少。
這樣的非理性討論,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舉個例子,天津的出租車運營與北京模式完全不同,沒有公司、沒有“份錢”,幾乎全為個人運營。然而,個體化、市場化的幻境,并沒有換來理想的效果。在天津打車,一些司機態度蠻橫、話語粗野,甚至對外地人故意繞路、肆意砍價,早已見怪不怪,到頭來更無處投訴、無處說理。由此可見,否定“份錢”,反對公司,不見得換來好的改革結果,出租車領域必須市場化,可也不是一放就靈。
歸根結底,改革的終極目的不在市場,只在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我們在贊成一個新事物的同時,先別急著徹底否定一個舊事物。需要仔細琢磨,舊事物曾經存在的合理性在哪里,又有哪些可以揚棄重生,變為新事物可資借鑒的因素。譬如,一片叫好的“互聯網專車”背后,支撐它的,既有拼命砸錢的低端營銷,也有相互拆臺的惡性競爭。這些傳統的手段與新事物結合,日后會不會形成一種新的壁壘與壟斷?不未雨綢繆,很可能成為出行改革新的障礙。
按照交通運輸部門的提法,“鼓勵創新”是當務之急。不過,相信創新,但不能迷信創新。一方面,互聯網撬動的運營模式革命,需要不斷地創新,包括發票的開據、保險的齊備、投訴機制的完善,特別是“專車”與“黑車”的劃分。另一方面,創新也要給出租車公司留下一條出路,包括新技術平臺的接入,以及傳統管理模式的精簡,還有原有司機群體的妥善轉型、安置。
電商時代也好,大數據時代也罷,首先是權利時代。反對出租車公司的壟斷,是為了消費者“有的選”、司機不受剝削的權利;同理,防范電商聯盟在創新的掩蓋下形成新的壟斷和侵權,避免偷稅漏稅、出了事跑路、對司機進行隱形盤剝,也都要著眼于消費者、司機、平臺提供商各方權益的均衡。治理者放下為壟斷護犢子的臭架子,拾起依法反壟斷、依法保護各方權利的新規矩,才能體現出改革的公平、進取。
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市場經濟永遠不相信眼淚。“滴滴”“快的”的坐大與聯手,是技術的進步,理念與模式的賡續,更重要的是商業資本的助推。明白了這一點,改革就要拋棄幻想,既要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又要明晰權力與權利、權力與資本的關系,讓資本服膺法律,讓民眾從改革中品到實惠、嘗到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