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對于報道今年“兩會”的中外記者來說,中國總理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可以分為“GDP增速目標之前的部分”和“GDP增速目標之后的部分”。當聽到他說“2015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時,被外界猜測許久的問題有了答案。與此同時,很多行業領袖們已經開始調整自己的發展規劃了。
但是,為什么是7%?2005年,中國經濟增長目標由7%上調至8%,2012年下調至7.5%,連續保持了三年后,今年再次下調0.5個百分點,回到了10年前的水平。如果用一句話解釋這種變化,就是李克強的報告中所指出的:經濟增長預期7%左右,考慮了需要和可能,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銜接,與經濟總量擴大和結構升級的要求相適應,符合發展規律,符合客觀實際。
具體來說,從表層看,去年以來,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難以支撐以往的高增長。2014年,中國經濟增速不僅創下24年以來的新低,而且呈現出逐季回落的態勢。另外,中國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不能支撐此前的高增速,化解產能過剩還需要預留一定的空間。根本上看,目前市場需求不足,經濟環境短期內難有大的改善,去年經濟實現7.4%的增速已經付出很大努力。經濟界普遍認為,中國政府在經濟下行時期能夠頂住壓力,沒有像以往那樣出臺短期強刺激政策,是值得肯定的。
進入2015年,經濟的整體下行態勢并沒有轉變。房地產仍然不景氣,外貿表現未達到預期,各項宏觀經濟數據還在進一步下滑。因此,穩增長就成為了政府的重要任務。中央近期也釋放出了強烈的穩增長信號:2月28日,央行宣布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國務院常務會議也確定進一步減稅降費、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和創業創新,部署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設,以公共產品投資促進穩增長調結構。在這種背景下,下調經濟目標是適應發展形勢變化的必然要求。
再從深層看,7%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雙中高”“雙引擎”等創新發展思路的需要。去年底,中國GDP達到10萬億美元,發展速度之快舉世罕見。在這種規模的基數之上,即使是7%的增長,年度現價增量也將達到8000多億美元,相當于每年給世界新造了一個中等經濟體。正因如此,經濟結構的升級就更顯得迫在眉睫。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根據中國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把經濟總量“倒算”一下,中國只要按照7%左右的速度走下去就能順利實現目標。因此,現在政府考慮更多的是,如何通過結構調整使新興產業及成長型、科技含量高的小微企業迅速發展起來,從根本上提高質量,增強競爭力。要知道,目前中國的科技成果轉換率僅在50%左右,而發達國家是80%。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近日也表示,如果能從金融方面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把GDP增速定在7%甚至更低一點都是可以的。
因此,如果中國要在2015年實現既穩增長又優結構的目標,就必須考慮到經濟增速換擋和產業升級的雙重要求,既不讓經濟發展過緩,又能將更多精力投在調整經濟發展結構上,7%正是在平衡多方需求基礎上得出的數字。換句話說,中國正在增長速度與質量之間尋找一種新的平衡,7%的增速既可以滿足目前的發展需要,又可以把蛋糕繼續做大,為改革奠定基礎。
總而言之,7%傳遞出這樣一個重要信息:中國經濟的目標速度并非“能上不能下”。未來中國將把精力放在改革和調節平衡方面,經濟發展尋求的是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我們要學會用更長遠的目光看待中國經濟,不必過分糾結一兩個百分點的升降。正如馬拉松比賽一樣,適時放緩和調整步伐,將會帶來更深遠、更長久的提速。